阿里巴巴无疑是最近一个月以来,最能让中国互联网兴奋的一个词。也正因为这样,有关阿里巴巴的长篇报道今年内第二次登上了《互联网周刊》的封面。抛开马云这个人、阿里巴巴这家公司本身的魅力,其中更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阿里妈妈。
![脉脉广告 网络广告的脉](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41737728816.jpeg)
颇带有幽默意味的阿里妈妈广告平台上线快3个月了,注册用户数飞快上升。平台瞄准更多的中小企业对广告的需求,希望借此打通广告通道—为中小企业找到新的广告渠道,也为更多不知名的中小网站提供一个发布广告的渠道和机会。 这种平台化的构想,和做服务提供商的思路实在跟眼下这个时代太匹配了,也难怪能让马云屡试不爽。阿里妈妈正是一个最新的实例。比如一个数码相机的论坛,阿里妈妈不仅能提供其广告的报价,而且还可以作为第三方来提供它的网站流量等相关数据,以帮助广告投放企业做出相应的判断。看上去,这是一个非常符合长尾逻辑的革命性改变,成为继门户广告、搜索引擎广告之后一个全新的广告形式——尽管其内核无非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广告联盟。 可以说,这一做法仍然是阿里巴巴成功经验的复制和平移,其效应因而被放大了。平台的最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渠道,发现了众多的中小企业身上所隐藏的长尾效益。颠覆了以往只有大企业才能做广告的旧有逻辑。对于广告业来说,似乎找到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长尾。 阿里妈妈平台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帮助中小企业找到发布渠道,而是通过聚集需求的两端,降低中小企业发布广告和“拉”广告的成本。因为对于帮助广告主要想找到广告发布的平台并不难。即使是再小的网站或是博客,也可以被搜索到,但这样一对一的洽谈,对于可能一笔几百块钱几千块钱的收入来说,无疑成本过大。阿里妈妈的平台使这一切变得轻松透明。 但问题是,更多的中小网站是不具备承接广告的能力的。之前无论是门户广告还是搜索引擎广告,新浪和百度们的价值都在于它们本身所具备的承载能力,在于它们所具备的浏览量和关注度。而更多中小网站显然不具备这一点。 尼尔森前不久刚刚发布了最新的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调查数据,截止到10月,今年累计的广告市场价值估算已接近75亿元,保守估计,本年度的市场价值将突破90亿元大关,逼近95亿元。 其实,无论是技术提供商、包括各类门户在内的平台公司,还是广告主们,大家也都在寻找着更多的长尾。11月上市的航美一直是机场广告的代理,而从明年开始,他们准备改选机场的广告牌,将原有的广告牌改选为液晶屏,采用字幕滚动的方式出租广告位。这样企业投放就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十几个企业共用一个屏幕,本身就降低了成本,而且相比以往一次合同几个月的投放来说,企业还可以选择更灵活的时段进行投放,比如一周,甚至在某个会议或活动召开期间集中在一天的投放。 分众无线则继续着江南春的“生活圈”构想,准备抢占中国5亿多手机用户的视线。已被江南春收购的艾瑞咨询给出的数据是“2007年,中国无线广告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8亿元”。 当然,即时是网络广告本身,也已经有了更多新颖的思路和形式。比如思科今年成功的借用“换客”的思路搞了“网助计划”;比如微软借助其即时通信工具MSNMessenger实施的“I‘m计划”。事实证明,对于普通受众而言,此类营销活动对公司形象的实际宣传效果,要远在传统形式的网络广告之上。 很多业内人士都非常认同这样的看法:Web1.0时代的广告是大众营销,Web2.0时代是分众营销,而今后的Web3.0时代则是以用户为导向的精准营销时代。分得越精准,广告的效果也就越好。换个角度说,也就是你的想象力有多丰富,长尾就有多长。 其实谁都想抓住网络广告的脉,但有很多时候,机会不是你想抓就能抓得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