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近年来的高增长都可以用“惊人”二字来形容。而对天合董事长兼CEO高纪凡来说,在等待了10年后,每天的阳光都更加诱人。
2007年10月底,世界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Deloitte)发布了2007年中国高科技高增长50强排行,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以过去三年取得27542.27%的增长率荣居榜首。今年前9个月,天合光能的销售已达21亿元,大幅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3.8亿元。预计今年产能将达到50MW、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继去年4月吸引了美林和麦顿的3000万美元投资和12月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常州天合集聚了更多的财气和人气,这家成立不到10年的新能源企业有了更大的野心——它的近期目标是,2008年产能达到200MW、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到2010年,天合光能将建成360MW完整产业链的百亿元光伏基地。 1998年天合光能诞生之时,适逢全球光伏产业大起步,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1997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百万屋顶计划”,即到2010年,全美的商住建筑、办公大楼安装100万套光电系统,利用太阳能屋顶发电;中国政府也提出,到2010年,要利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小水电技术解决2300万边远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 此前,毕业于吉林大学的高纪凡做过化学添加剂,也做过氟碳铝板幕墙产品,直到公司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里,公司利润还以氟碳铝板幕墙业务为主。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高意识到,太阳能的市场前景巨大,尤其是当把光电技术与建筑结合起来后,这一市场更是清晰而诱人起来。 经过3年多的攻关研发,2000年9月,融太阳能发电、节能、环保为一体的“太阳房”在常州天合诞生,这一“太阳能源建筑系统”,室内没有一个外接电源,所有电器全靠太阳能发电。2002年,天合作为首家民营企业进入中国“光明工程”,并拿到了项目金额达8000万元的西藏“光明工程”,为西藏地区安装39台太阳能发电站。 1999年,德国政府也开始实施“十万屋顶计划”,并从2000年开始,给予太阳能发电每千瓦时约0.5欧元的补贴。2001年,天合借机进入了德国市场。 目前,常州天合拥有单晶棒、硅片、光伏组件、光伏电站、逆变器等全套产业链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里少数的垂直一体化公司,产品和服务出口到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 从2004年开始,天合开始为上市做准备。翌年12月,临近的无锡尚德成为首家成功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太阳能公司,光伏产业在资本的驱动下,掀起了一波海外上市热潮。在此背景下,天合加快了上市步伐。2006年12月19日,天合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后,天合的市值增加了200%,超过10亿美元。2007年7月,天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实施增发,募资超2.43亿美元,用于扩大生产经营。 目前,天合90%的产品销往欧美市场,这与其他中国光伏企业没有什么区别,但天合似乎有着更强的接单能力,2007年上半年,天合拿下了欧洲市场的几个大订单。业内认为,天合的成功在于其实现了光电产业的垂直一体化。从2004年开始,天合建成并扩大了组件安装和单晶生产基地,涵盖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生产和系统集成,进一步优化和控制从硅棒到组件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这在业内被认为是目前最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模式。 在强劲的需求支撑和资本的狂热追捧下,天合与它的近邻们一样热得发烫。今年10月,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等部门联合发起公布的200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蓝天排行榜上,常州天合位居中国太阳能光伏十大制造企业第二名。高纪凡给天合构建了一个诱人的公司愿景:天合成功上市后,企业有信心通过建立国际领导品牌和国际水平的研发机构等战略举措,加速增强综合竞争力,到2012年成为全球光伏行业的领导者,2025年跨入世界500强。(记者/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