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液晶面板厂商首次与私募基金接触,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能得到资本支援;退一步来讲,就算私募基金成功进入,目前将其定性为“财神爷”或者“吸血鬼”为时尚早
文/李默风
来自国外的私募资本第一次掀起了投资国内液晶产业的热潮! 2007年11月13日上午,京东方(000725,SZ)以交易异常为由宣布停牌一小时。当天,其收盘价上涨了0.85%,扭转此前三个交易日连续跌停的不利局面。业内普遍认为,京东方的停牌举动是因应市场传闻“凯雷、新桥等私募基金(PE)正与之洽谈参股事宜”一说。对此,京东方方面闪烁其词,但却表示“并不排斥此类资金进入”。 今年9月,京东方不但停止剥离5代线,而且通过了“投资4.5代线”的议案(详见本刊9月20日136期《液晶行业回暖带来意外惊喜京东方紧急恢复主业增建新线》)。10月29日发布的第三季财报也显示,该季度京东方获得的净利润为4.2亿元。同时,财报还对2007年全年作出了“盈利”的乐观预测。 知情人士指出,近期液晶市场的回暖正让一些私募基金对中国液晶面板产业产生浓厚兴趣。而作为直接受益者,除京东方之外,上广电和龙腾光电也都接到了凯雷、新桥等国外私募基金的询价和拜访要求。 这或是国内液晶产业变局的开始。 缘何进入 液晶面板行业是一个公认的“吞金兽”,其投入巨大,成本回收期一般长达数年,而且还伴有周期性亏损。正因如此,长期以来,极少有私募资金涉足其中。那么,为什么现在情况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深圳代表处市场总监张兵认为,让私募基金“改变主意”的首要原因还是液晶市场的回暖。今年4月后,液晶行业开始步出亏损阴影,供不应求的局面成了面板价格最有效的“止跌药”。以7英寸产品为例,今年3月其价格还徘徊在18美元左右,但到5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升至29美元。产品价格高走直接带来厂商回报提高,也导致了新的产能扩张。但另一方面,面板厂商受到的资金压力却越来越大。 里昂证券科技分析师苏榖祥指出,以往面板企业主要通过风投、银行信贷或发行股票来化解基金难题,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这些途径的投入却趋于稳定。早些时候,有面板厂商曾希望联合下游电视厂商共同投资,但利润微薄的平板电视厂商同样缺乏资金。这些矛盾的存在,为私募基金创造了最佳的进入机会。 据了解,私募基金此次与国内面板企业接触,主要意图在于不断攀升的液晶电视面板市场。按照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的研究报告,2008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的需求量将增加27%,首度超过1亿片,到2015年,达到7.48亿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生产国,提前进行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良好的市场前景以及面板厂商客观存在的资金“短板”,极大地刺激了私募基金的投资欲望。而中国地方政府部门对液晶行业的重视,则消除了它们的后顾之忧。 分析人士指出,液晶面板行业具有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能够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已经把液晶面板制造列为“重大工程”,并计划在2008年之前建设三四条5代生产线,第6、第7代生产线也会在2010年陆续建成。受此鼓舞,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方政府也纷纷规划着各自的生产基地。尤其是广东,在2005年底将液晶产业定为信息产业腾飞的关键棋子后,它专门成立了液晶项目领导小组,并投入9亿元贴息贷款扶持相关企业的发展。 目前,继深圳中华映管和南海奇美两大液晶模组项目实现量产后,深超光电的5代线也在加紧最后建设。这个总投资额为15亿美元的厂子,年设计生产能力为800万片,将在2008年底开始正式供货。深超光电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层还透露,在5代线建成后,公司还将兴建一条6代线和一条7.5代线,未来对资金的需求将更加强烈! 利弊兼收 国内液晶面板厂商首次与私募基金接触,并不意味着它们一定能得到资本支援;退一步来讲,就算私募基金成功注入这些企业,其效果也是利弊兼收。 分析人士指出,在正式向国内企业提出询价和拜访要求之前,凯雷、新桥等私募基金瞄准的对象还包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企业。但与后面两者相比较,国内液晶面板制造企业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资产质量都存在明显差距,其国有控股的性质也不利于其他资本介入。 根据已经公开的2007年第三季度财报资料,第三季度来自台湾的二线面板厂商翰宇彩晶净利润达到1.5亿美元,并且它已在2006年完成了前期投资成本的完全回收;同期盈利只有4.2亿元的京东方资产负债率却高达75%以上,而在国内A股市场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它28.7亿股A股的对应市值达300亿元以上,翰宇彩晶15%的股份则只需2亿美元就可获得。 今年9月16日,专注于科技、传媒和电信等产业投资的华平投资集团(WarburgPincus)斥资2.5亿美元收购台湾中华映管10.2%股权,成为第一家入股大型亚洲液晶面板制造商的私募业者。中华映管董事长林蔚山表示,华平投资虽然是第三大股东(中华映管的前两大股东分别是大同股份、中华电子投资),但它既不占董事席位,也不干涉经营。它的出现对急需资金投资7.5代线的中华映管而言,无疑是场“及时雨”。该事件再次增强了业界对“中华映管与翰宇彩晶获得私募基金的可能性将更大”的判断。 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私募业者在亚洲共筹募了394亿美元收购基金,这些资金需要迅速寻找到投资对象。然而其以追求短期收益为目的的运作方式却让张兵感到担心。 他指出,私募基金如果真的介入国内液晶产业,将会与液晶面板的长期投资模式发生矛盾。它们可以不占董事席位,但在急功近利的本性驱使下却能够对资本支出等重大议案行使否决权,从而左右企业的发展。张兵透露,当前国外私募基金对液晶产业发生兴趣有其深层次原因。他指出,受美国次级贷危机(指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以及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影响,私募业者在欧美地区的地产和金融行业投资收益大幅减少,恰好液晶市场刚刚告别一个亏损期,将基金转移过来更显理智。而一旦收益率更高的地产和金融行业回暖,它们必然重新归位。届时,或会出现大规模突然撤资的局面。 “无人怀疑液晶面板制造业未来两年的成长,但目前定性它们是‘财神爷’或者‘吸血鬼’还为时尚早。”张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