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电为发展主体的专业化策略,就注定只能“小打小闹”?
“300家慈溪家电生产企业抵不上一个格力。”——董明珠在慈溪民营企业峰会暨家电行业论坛透露,格力电器今年全年计划生产1500万台套空调,销售目标为突破300亿元大关,连续三年创世界销量第一。这个数字抵得上与会的慈溪300家电企业年产值的总和。
董明珠的发言给慈溪的同行们提出了警醒。据悉,目前慈溪家电整机企业2000余家,配套企业8000余家,产品涉及空调、洗衣机、吸油烟机、饮水机、电风扇、电熨斗等十几个系列,年销售额逾300亿元,仅与格力集团年销售额相当。 与国内的青岛、顺德两大家电产区相比,慈溪小家电与这些大企业、大集团的“块头”级别相差较大。慈溪小家电如果不能改变这种群龙无首的状态,只能继续充当国内其他家电产业群和国际品牌的加工基地。 少壮派陷入迷茫期 如果将慈溪与顺德在家电业的发展做一个比较的话,王银达的总结词是“就像赶火车,老慢半拍。”这是一位少壮派的创业领悟。在过去的10年里,王银达或多或少体味了一番迷茫的滋味。 1982年,王银达的父亲注册成立“达能电器加工铺”,这是当时惟一允许私营企业注册的名字。“工厂是自己家、饭桌是工作台,找几个熟人帮忙,”这家当时以制造音响放大器为主营业务的家庭式小作坊,在1988年占领了北京市场90%以上市场份额。 彼时的王银达,正在部队里服役,1993年年底退伍后,协助父亲料理事务。“主要负责物资采购。”在此期间,王银达积累了大量的经营管理经验。随着慈溪附海镇家电产业氛围的日渐浓郁,他萌发了独立创业的念头。 1997年,王银达用其父分给他的200万元现金和5亩地,成立了慈溪达能电器有限公司。跟附海镇上的许多小企业一样,考虑到资金投入少,达能电器初始以“电风扇、取暖器、饮水机”为主要生产方向。 那段时间,附海家电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利润很高,1998年那时,每台小家电的利润差不多近100元。”王银达并没有选择享受这一巨额利润,“对于达能这样一个刚刚起步的企业,我们需要资金和订单。”为此,达能的电风扇以低于同行5元的价格出售。“后来做饮水机,我挣个20元也做。” 低价格战略让达能电器迅速站稳了脚跟。1999年,才成立三年的达能电器产值突破亿元。然而,这并非王银达所能接受的极限。他清醒地认识到,饮水机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行业高利润只是短暂现象。为此,他一方面致力于做大饮水机行业,最大限度地创造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开发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大家电,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2000年,王银达以每亩13万元的价格圈下30亩地,投资1500万元开发生产双桶洗衣机。为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与质量,王银达高薪聘请了小鸭集团的工程师作技术指导。据王银达介绍,在差不多六、七年的时间里,达能公司与某院校达成了研发协议,以每年10万元的价格向他们购买10款产品。 2003年,王银达又投资4000多万元,扩厂房、添设备、开发设计软件,洗衣机和饮水机产能分别扩大到70万台、150万台。2004年,达能电器公司开始与海信集团等国内大企业开展定牌合作生产。 然而,数年下来,达能的品牌化“成效不大,有很多困难”。 成本增加使王银达赖以起家的“低价竞争”无法继续奏效。“研发、管理等方面突然就增加了20%的成本。”而随着新项目的上马,人才需求也在折磨着王银达。 “要飞跃,必须靠人才,”但慈溪留不住好人才却也是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福利待遇倒是其次,好的人才更希望有一个能提升的空间。” 另一出乎王银达的意料的是,前些年其他家电企业十分灵验的坐地销售,随着家电产能的急剧扩大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的超导牌曾经一批又一批遭遇退货,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里。”王银达很无奈。 老企业“坚持并不容易” 与少壮派王银达相比,顺达电器总经理范介亭算得上当地的家电元老了。1983年,范介亭开始从事电器配件生产,给国内一些品牌提供配套。 但最近三年来,范介亭一直对一句话耿耿于怀。 那一次,范介亭接待一位来观海卫镇找产品的国外客户,看好样品谈价格时,范介亭的报价未能得到客户预想的回应。 客户给范介亭留下了这么一句话:“在慈溪,没有最低价,只有更低的价格。”但正如范一直感叹“坚持不容易”那样,他非常不容易的接受了这个客户的“更低价格”。这对范介亭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很厌烦,但是没有办法,往下去(指往附海镇)确实价格更低。“竞争越来越激烈,下游厂家也在压低价格,我们是敢怒不敢言。” 范介亭回想当初起家的时候,如今的市场完全就不一样了。2001年,小天鹅的一次配套厂家会议,配套厂家们再次遭到了压价。“我们完全可以自己生产成品的。”一位参会者的抱怨之语触发了范介亭的思路。 “当时60多家配件厂家,除了压缩机,其他都具备了。”回到慈溪之后的范介亭开始他的成品实验。并以贴牌开始了顺达电器的转型之路。 得益于国内家电市场的繁荣,2003年顺达电器突破2亿元销售值,2007年,这一数字预计能达3亿元。“在慈溪,顺达已算是中上水平,”但是,范介亭现在似乎对这一数字相当“麻木”。 “仓库都要搭阁楼了。”说这话的时候,范的眼睛睁得很大,他的这一言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公司逐渐增加的积压货,二是企业受制于土地的侧面体现。 在范介亭看来,目前顺达的生存处境相当尴尬。“退出去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我做不到,摊子铺的太大,员工就有1000多人,收不拢,转产又没有资金,只能坚持。”据他表示,与他一起创业的同辈人,差不多都“跑”了。 而对顺达高达40%的员工流动率,范介亭有自己的看法。“我的感觉是,老板现在都是求工人。”在范介亭看来,很多工人只看重权利,但对义务却并未理睬多少。 “1997年那时候,企业效益不错,我给所有的员工都缴纳养老保险金,”然而,令范介亭意想不到的是,三个月不到,这些员工要求退保,让企业白白受到了损失。 对这些,范介亭直言是“雾里看花”。而对记者追问顺达是否有意品牌化时,范介亭坦言“不想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以品质取胜并非“只有方太一个”。但是很多企业,目前只是维持生存,“能坚持就是胜利”。 “资金、市场都是我们要考虑的,”按照范介亭的理解,在企业赢利不大的情况下,还要花费大笔资金去做品牌推广无疑是种冒险。话虽如此,然而,范介亭还是朝着品牌化的道路前去。去年开始,顺达电器生产的小孔雀牌洗衣机面市,在进出慈溪的公路两旁,范介亭竖起了几块大大的广告牌。 可见,虽然“不容易”,但范介亭还在“坚持”。 300个家电企业的尴尬 “多子并不多福”。 诚如董明珠所言,“到会的300家慈溪家电企业抵不上一个格力”。虽然零配件的发展,催生出了慈溪小家电业依托产业群体,但目前这个群体基本上仅成了为长虹、海尔、澳柯玛、西门子、飞利浦等知名企业定牌加工的主要基地,仅卓力、华裕、凯波三家企业,每年就可为国外著名品牌企业贴牌生产电熨斗1500万只。但在企业单体规模上,慈溪小家电企业还缺乏相当的实力。 “如果单从家电业生产份额的划分,慈溪家电足以与它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浙江家电协会秘书长马国鑫认为,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品牌,慈溪家电业正面临这样的一个瓶颈。再看格力电器。无论是成长速度、市场占有率,都值得慈溪企业仰视。经过前四年的发展,格力到2003年年销售规模超百亿元,去年销售230亿元,实现利润6.28亿元。2006年,董明珠率领的格力电器在一年之内独揽了4项荣誉:“中国世界名牌”、“行业标志性品牌”、“全国质量奖”和“出口免检”证书,这在中国企业是非常罕见的。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慈溪被誉为“中国家电之都”,已与广东顺德、山东青岛齐名,也涌现了“方太”、“先锋”、“沁园”、“奇迪”、“浪木”、“香雪海”等一批知名品牌。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家电名牌的含金量不高,销售规模上也只一家超过10亿元,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还很弱,消费者的忠诚度也不是很高。 从企业利润来讲,以慈溪产值超500万的规模企业2006年利润平均水平172.9万元计算,300家慈溪家电企业估算总利润只有5.2亿元,尚不及格力一家的利润。 赢利能力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董明珠曾创造性地组建“区域性销售公司”,使之成为今天公司制胜的重要法宝。为了维护自己的价格体系,格力甚至曾不惜与国美翻脸,目前在国内和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在技术创新方面,格力电器至今已开发出包括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在内的20大类、400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申请国内外专利1100多项,在国际制冷界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创新能力差,这正是慈溪家电所缺少的。不少慈溪家电业仍然缺乏吸收和学习的积极性,许多企业只是把别的同类产品买来,进行改装或者模仿,这一发展模式一度成了慈溪家电企业包括其他产业发展的主导。在销售上,许多慈溪企业甚至没有自己可以掌控的渠道,售后服务网点也少得可怜。 压力之下,慈溪的一些企业开始“走捷径”:降低成本、偷工减料、放松质量监管、傍名牌等只图“赚一票”的短期行为等等。今年4月份浙江省质监局公布曝光的三款质量较差的饮水机,竟然全部来自慈溪。“在慈溪,有相当一部分的螺丝刀式简易工厂,”慈溪民营企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明章表示,这让慈溪家电企业面临着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