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烹协与商务部共同起草的《餐饮企业经营规范》12月1日将在全国实施。该规范中首次对餐饮企业使用一次性木筷进行了限制。一个规范的实施,证明一次性筷子已经进入重大转折时刻。
450亿双
我国每年大约生产450亿双一次性木筷,消耗林木资源近500万立方米。相当于我国全年林木消耗总量的18%。 去年日本农林水产省林野厅对一年中日本国内所使用的一次性木筷进行统计,平均每个日本人消耗近200双。与此关联的数据中还有更加令人惊讶的: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其中从中国进口的一次性筷子占全部进口量的99%。北京300家饭店联盟“拒绝一次性筷子行动”已开展近两个月了,但时至今日,“筷行动”的饭店新成员依然寥寥无几。拒绝一次性筷子艰难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是业内传闻的“有利可图”,还是环保人士归咎的“消费者不自觉”? 从现实的情况看,一次性筷子回收存在收集不易、存留油污难以处理、回收价格低等方面困难,很难像易拉罐、塑料瓶一样实现回收再利用。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利用产业,几乎所有的一次性筷子都是当作固体垃圾处理。 从去年开始,我国对一次性筷子按照5%的税率征收消费税。但消费税是在一次性筷子的出厂环节上征收,对购买者饭店和使用者顾客并无约束力。如此一来,一旦出厂价增加,反而会迫使部分小饭店放弃正规厂家,转而选择非正规厂家加工的廉价产品。另一方面,饭店只要大批量进货,5%的税率所增加的金额在进价中微不足道。而即使饭店把筷子定价为一两元,也很少会被消费者拒绝,大部分利润最终依然进入了饭店的腰包。建国门附近的成都小吃店一直在使用一次性筷子,负责人说:“我们的顾客主要是附近写字楼的职员,午餐高峰期80多个座位都能坐满。但我们只有3个小工,哪有时间洗筷子?”另外,叫外卖的也需要一次性筷子。“单为洗筷子再加一个人手,那就得多付一份工钱,每月五六百元,买一次性筷子,每月顶多100元。” 而一些不缺人手的中档饭店也是一次性筷子的拥趸。比如老字号东来顺,不久前就因为未告知一次性筷子的价格,被顾客告上法庭。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一般中档饭店用的属于“三件套”,除了一次性筷子,还有湿巾和牙签。“无纺布的每套0.34元,小毛巾的0.4元,如果订货数量多还能便宜。餐馆定价一般1元,中档饭店每天大约有500人就餐,一套的纯利润就为0.6元,一天光这一项就能赚300元,一年则可以净赚109500元。” 需制度激励 良好初衷并非就能带来良好结果,食客冷落“筷行动”,虽让人失望,却是意料中事,这与消费者的公德素质关系不大,而主要在于“筷行动”还缺乏推广开来的现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辅以“导之以利”的激励机制,具体说,就是餐馆对自带筷子就餐的消费者,在收费上予以优惠,让他们觉得不用一次性筷子,不仅收获道德成就感,还能得到实惠。这需要餐馆的主动让利,但这势必影响他们的利润。所以,餐馆业和消费者一样,同样需要一个激励机制——来自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对加盟“筷联盟”的餐馆在税收、工商费用上给予适当减免,以吸引更多餐馆积极参与“筷行动”。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一旦餐馆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筷行动”也就获得越来越深厚的土壤。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认为,要促使一次性筷子退市,消费者的监督和自觉固然重要,但真正起决定权的还是餐饮企业。 浙江大学新闻学院的沈爱国教授针对以上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根据一些新闻报道了解,筷子等一次性用具收费,在国外早已实行。但在国内对其如何实施?最终的收益归谁所有?商家收了这笔费用后,国家对其有无实行单独的消费税或环保税?我国的一些经营者总是拿出国际惯例这样的词汇来对消费者进行道德说教,然后名正言顺的享受随之带来的巨额利润,在这方面,行政执法部门存在一定意义上的缺位。
(范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