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力作:美国怎么了》
工人与工会 富人是"大压缩"最大的受害者,而蓝领工人,尤其是产业工人,是最大的受益者。"大压缩"之后的三十年,即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体力劳工的黄金年代。 实际上,在20世纪50年代末,只拥有高中学历的美国男性的收入,依据通货膨胀因素折算后,与今日有相同资历的工人大体相当。但是,他们的相对地位显然要高得多:拥有极好工作的蓝领工人的收入,常常与许多大学毕业的专业人员相当,甚至还要高于后者。 蓝领工人为何有了如此的好时光?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受惠于当时世界经济的状况:美国制造业公司之所以能支付高额工资,原因之一就是其遇到的国外竞争微乎其微。令他们受惠的另一个因素是劳工的短缺,这是因1924年《移民法案》设置的严格移民限制所造成的。 不过,50年代的蓝领工人的境况较20年代要好得多,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工会的崛起。 20年代末美国工会运动在退潮。劳工组织的重大努力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雇主成功地破坏了罢工,二是政府始终站在雇主一边出手干预,逮捕工会组织者,若他们生于外国--当时这很常见--便将其驱逐出境。工会参与率曾在一战中大涨,但之后剧降。到1930年,只有10%多一点的非农业工人参加了工会,与今天私人企业工人的工会参与率大致相当。在"大萧条"最初的数年间,工会参与率继续下滑,在1933年达到最低点。 但在"新政"之下,工会的成员大增,力量也持续上升。工会参与率从1933~1938年增长了两倍,到1947年又将近翻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三分之一以上的非农业工人加入了工会,而雇主也或明或暗地向许多未加入的工人发放一定的工资,以与工会工资相匹敌,或者是为了让工人不受工会组织者的诱惑。
![第26节:大压缩(7)](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25384172509.jpeg)
工会参与率为何大涨?经济学家与历史学家就此进行了激励的争论。 一种说法将工会参与率的大涨大体归功于(或归罪于,这取决于你的视角)"新政"。在"新政"之前,当雇主想要压制工会组织者或破坏已建的工会时,联邦政府是他们的可靠盟友。但在罗斯福治下,联邦政府却成为工人结社权的保护神。依据1935年的《公平劳工关系法》,美国建立了"全美劳工关系委员会",罗斯福在签署该法案时的声明至为明白:"本法规定了产业雇员为集体谈判目的而享有之自主结社权,该权利为本国实体法之一部分。本法亦设定诸种方式,以供政府藉以保障该项合法权利。"毫不奇怪的是,许多史家认为,针对工会的公共政策的这一逆转,导致了工会的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