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力作:美国怎么了》
另一种说法则更强调工会运动的内部变化,而非政府政策的影响。哈佛大学杰出的劳工经济学家理查德o弗里曼(Richard Freeman)指出,30年代工会缔结的增多与之前,即1910年~1920年间的一段增长相映成趣,而且30年代其他西方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上升情况,这表明罗斯福和"新政"也许并未发挥关键作用。弗里曼认为,30年代真正发生的事情,是分为两个阶段的一个过程,大体上与政府的举动无关。首先是"大萧条"导致许多雇主降薪,由于愤怒的工人组织起来抵制减薪,这使工会运动如虎添翼。然后,工会运动力量的渐增产生了自我强化作用,因为已加入工会的工人开始为想要组建工会的其他工人提供关键性的支持,如资金援助、提供纠察员等等。 我们不一定非要对这两种说法做出取舍。将工人动员起来的因素,也促成了一个政权的上台,而"新政"正需要这一政权来改变联邦政策。就算罗斯福并非单枪匹马地为强大的工会运动创造了条件,单就政府从老板代理人转变为工人保护神这一点,也无疑促进了工会的勃兴。 不论政治、大萧条与组织状况各自在工会的兴起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我们所知的工会的一切都说明,在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工会的新力量居功甚伟。许多学术研究表明,工会与"大压缩"有关的影响主要有两个。第一,工会提高会员的平均工资,同时间接地、幅度较低地提高非工会成员的工人的工资,因为在未建工会的公司里,雇主为了减少工会运动对其工人的吸引力,会主动加薪。所以,工会有助于缩小蓝领工人与薪资较高的经理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第二,工会有助于缩小蓝领工人内部的收入差距,因为工会可以为收入最低的会员谈判争取较高的工资增长,助其追赶收入最高的会员。反工会的雇主在努力抵挡工会组织者的影响时,也会带来类似的效果。换言之,工会对工资的上述影响,恰好就是我们在"大压缩"期间看到的情形:与经理、专业人员相比,蓝领工人的工资上升,同时蓝领工人内部的工资差距缩小。
![第27节:大压缩(8)](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25398024883.jpeg)
不过,单凭成立工会并不足以带来完全的"压缩"效果。彻底的转变还有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情形。 战争工资 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情况下,政府至多只能影响工资,而不会直接设定工资。但在20世纪40年代将近四年的时间里,因战争之需,美国经济的命脉多少是由政府直接掌控的,政府运用其力量实现了重大的收入均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