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i的操作方式抛弃了目前所有使用的键盘、鼠标,进一步体现出人性化操控界面的未来趋势
文/成远
狂欢吧,身体! 在电影《迷失东京》中,女主角斯佳丽·约翰逊用好奇的眼神观看着一名玩着跳舞游戏的日本男子,他大汗淋漓,正操作一种需要手舞足蹈甚至360度旋转身体才能配合画面节拍的游戏。在东京,拥有这种运动式大型游戏机的游戏厅非常多,电影选择这个场景也是有意突出西方人对奇特的日式娱乐的惊讶。 然而,从2006年底开始,一款由日本任天堂公司开发的名为“Wii”的游戏机迅速风靡欧美家庭,这款电视遥控器般大小的游戏机正像上世纪80年代的卡拉OK一样,它凭借更接近自然的交互方式让全家老少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一时间,自由交互式操控的复兴给整个游戏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Wii诞生之前,游戏业多少有些尴尬:上班族没时间玩,老年人上手又太难,小孩子受到家长的严格监督和管制。实际上,大多数人的游戏经验都只停留在童年,游戏随着玩家长大成人遭到放弃甚至厌恶和抵制。多数人后天的发展不仅没有打开体验的更广阔天地,反而是一步步进入专业化、职业化的路径,再也没机会感受自身生活范围以外的世界。 Wii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Wii的设计师宫本茂也因此成为英国《经济学人》的“年度创新大奖”的获得者,“当今电子游戏界的关键人物”的评价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Wii的创新价值。 Wii的重要性在于,设计者宫本茂坚信,游戏必须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游戏必须更加深入社会,得到整个社会的理解。这可以看作这位游戏设计大师的游戏世界观,正是这样的信仰产生了Wii的颠覆性创想。这种信仰也正好道出了游戏的本质——游戏本来就是生活的延伸,是人们工作之余的一种经验扩展,游戏让人获得习以为常的生活里难以体会到的感受,甚至是经验和知识,怎么能将大部分人隔离于游戏之外呢? 被束缚的自由 “硅谷海盗”乔布斯似乎比一般人更加难以忍受密密麻麻的按键和狭小的屏幕给人的束缚感,素来爱凭自我感受来判断技术趋势的他坚信:技术进步不应该成为束缚人自由的枷锁。iPhone证明乔布斯又“赌”对了。这款手机在把实体按键简化到只剩一个之后,更是利用多点触控(multi-touch)屏幕让自由轻松的触控体验发挥到了极致。他曾经描述,自己过去在使用手机时,看着密密麻麻的按键却找不到一个简单的功能时,头脑中就只有把手机砸掉的冲动,何谈使用它正常工作。 交互设计大师、“Macintosh”之父杰夫·拉斯基(JafRaskin)早就指出,好的设计不会让使用者养成对今后工作不利的习惯,但设计人员却经常有意无意地给用户设下坏习惯的陷阱。事实上,良好的设计应该在给用户带来帮助的同时,把对其未来可能出现的限制性障碍降到最低,保持使用者自由的可扩展性。实际上,界面的不自由长久以来是一个被忽视并且有点积重难返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的设备和使用者界面,大大增加了拉斯基所说的陷阱的数量,而解放使用者自由就需要下更大的决心和冒更大的风险颠覆传统。 当互联网信息过载让人们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时,谷歌充当了颠覆者的角色,它只在网页上显示一个输入框;当手机开始附加各种原来PC的功能而变得日益复杂,学习成本上升时,iPhone开创性地只保留一个实体按钮。大刀阔斧地删减界面信息、按钮和选项,使用户不用进行多余的思考,即可快速进入想要达成的任务。 Wiimote被设计成客厅里最具亲和力的电视遥控器样式,让你接触无距离感,拿起它你就知道如何使用,而玩好它却又需要时间和技巧。正如谷歌简单的输入框背后有复杂的运算;苹果电脑薄薄的《使用说明》上第一句话是,“你的苹果电脑被设计为你能很快设置并且马上开始使用”,说明书的封面上印着一行灰字:“Congratulations,youandyourMacBookweremadeforeachother.”很有从此“人机合一,形影相随,只有我懂你”的性感意味。 其实,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在有线的、位置固定的和虚拟的获取信息和交互体验方面的资源,也正是因为这样,根据互补资源价值相关的原理,心理需求上互补的、无线的、可移动的和能带来真实触感的资源将变得稀缺而更有价值。这就是解放四肢的Wii和自由触控的iPhone之所以获得极大成功的深层社会心理学原理。 从芯片到设备的连锁爆发 基于社会心理学上的新需求是商业应用市场爆发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Wii、iPhone等颠覆键盘和鼠标操作方式的产品之所以在2007年爆发,也必须有一些上游技术方面的必要条件。 实际上,从1980年施乐实验室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的计算机“STAR”算起,“鼠标+图像化界面”在计算机上的应用已经走过了37年历史,最早的鼠标连线还是在其后部,更像是老鼠的尾巴。其实正是CPU芯片计算能力的增强,使得计算机可以模拟出更丰富的图形化界面效果,鼠标这种低技术含量但实用的发明才有用武之地。 同样,iPhone的多点触控技术和更简单的Wiimote手柄的单点触控技术都不是新发明,它们之所以在2007年大行其道,除了符合人们普遍对密密麻麻的键盘和狭小屏幕的厌烦心理,更根本的原因是芯片计算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英特尔高级副总裁、前CTO帕特·基辛格在谈到45纳米芯片的突破以及“多核”技术的未来影响时表示,更低功耗、更强性能和更丰富功能的芯片为无线的、模拟图形的和能感知触觉的计算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准备。用户可以不用为了机器刻意改变行为习惯,而机器具备了更精确的识别人的动作并做出更丰富反馈的能力。 简单说,计算能力的进步使得我们已经可以抛弃“计算机中古时代”的键盘和鼠标,拥抱更现代、更性感和更自由的多点触控技术。它为交互性更强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天地,比如,当iPhone靠近人脸时,多点触控屏幕会自动感应,让触控点全部关闭,因为这时候你正在接听电话,不需要任何按键,而当机器感受到你进入其他场景的信号时,你正好需要的按键又会聪明地出现。当机器能以人的自然动作为中心时,机器的操作大大降低了门槛,几乎不需要学习。 从购买和使用Wii的人群也可以看出,难以掌握复杂操作的学龄前儿童和对新的电子设备接受度最差的中老年人,都可以轻松学会使用Wii。这更加证明了过去繁琐的操作和束缚自然动作的低级交互方式扼杀了许多人获得新鲜体验的自由。Wii也成为了圣诞节流行的一款送给小孩子的礼品。虽然这会让使用者耗费更多的动作及体力,不过,却能够在操控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这种操作方式抛弃了目前所使用的键盘(按钮)、鼠标,将进一步体现出人性化操控界面的未来趋势。 到目前为止,Wii已经销售了超过1300万台,Xbox360早推出1年,但是已经不敌Wii的风头,以几十万台的差距落后,而PS3则只有500多万台售出,而且增长缓慢。虽然市场上开始出现拙劣模仿者和盗版游戏,就像当初MP3厂商模仿iPod一样,而且同类厂商开始降价应对Wii的冲击,但Wii依然在营造产品紧缺的状态,坚持不降价,保证了极高的利润率。任天堂的市值也一路攀升,超过索尼近一倍,成为日本证券市场上仅次于丰田的第二大市值的公司。 宫本茂已经沿着解放身体的思路把Wii驶入家庭健身器市场,Wiifit系列游戏包括了滑雪、跳舞、瑜伽、俯卧撑、呼啦圈和英式足球等。设备上,Wii又推出了平衡板(Wiibalance),可通过在上面运动和改变姿势来操控屏幕上的虚拟角色。 微软的客厅战争也打算以多点触控技术作为杀手锏。去年春天,网上开始流传一段MicrosoftSurface的视频,其演示的多点触控技术令观者赞叹不已。Surface大大的触摸屏可以响应很多种手势,而且,当你把电子设备放在它的触摸屏上时,Surface电脑马上会“看到”你的设备(通过隐藏的多个摄像头),并即时在屏幕上展现出各种可能的操作。比如你放个数码相机上去,它就会问你是否要查看照片,这种简单的操作一旦推向市场很可能像Wii一样改变家庭PC产业。 苹果公司也已经展示了下一代应用触控屏幕的台式电脑iMac,惠普公司的PDA产品iPaq在触控技术上也做了独特的尝试,主要是实现了在小小屏幕上用手指实现精确到毫米的控制。三星电子全球CEO尹钟龙也认为下一代手机要性感并且易于操作,今年他们推出了触摸屏手机SGH-P520,以应对来势汹汹的iPhone。而iPhone也在触感互动上深入探索,在申请按压虚拟按钮仍然有弹回感觉的技术专利。 苹果公司预计iPhone的销量在2008年1月14日的Macworld大会之前达到500万部,但从近20%的产品被购买后没有开通AT&T的服务,可推测这些产品是流入了非美国市场破解后使用,看来iPhone病毒式的扩散威力还只是开了个头。 iPhone的热销引发了同类厂商的跟随效应。去年,在芯片技术领域,国内厂商美芯半导体的销售人员惊奇地发现,他们投资的适合计算空间平衡改变的芯片,其销售业绩大大高于其他芯片产品。这些芯片主要应用于交互式的游戏机、可感知使用者行为的手机等设备上。 实际上,通过iPhone的热卖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到,下一阶段的芯片必须为下一代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这些特点做足准备:用容量有限的电池(意味着芯片的功耗必须是低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意味着芯片支持更多任务同时运行),越来越便携(意味着更好的支持无线通信)而且更讲求视觉和触感体验(意味着模拟计算等能力更强)。目前,唯一独立存在的GPU(图形处理器)厂商Nvidia公司,就是由于专注于这个越来越重视视觉体验的消费电子市场,才取得了这两年的高速成长。可以预测适合这些特点的芯片的爆发性需求应该会在2008年日渐明显。 另外,IT咨询顾问公司InStart的殷建松认为,2008年值得期待的是46英寸屏幕的电子设备的出现,iPhone和iPodTouch的屏幕是3.5英寸,而46英寸的屏幕视觉和触觉体验效果更好,并且仍然能放入口袋中。像iPodTouch一样仅仅作为游戏、娱乐和信息浏览器的工具也是46英寸的屏幕最为合适,它恰好是体验和便携性的平衡。 以上种种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能够更加全面和丰富地感知人的自然行为的未来世界,这个世界的基础应该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感知、收集、识别,最后做出更丰富和人性化反馈的计算机。在这个用户体验极大丰富和更自由交互的世界面前,引领时代的厂商们已经占好了跑道,各就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