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自慢》
49岁前的何飞鹏,是朵长在野地里的野花。他只靠天生的勇气和大胆,抵抗环境的诡谲多变和风雨摧残,建立了城邦集团的制度与营运模式,但这一切也都只是土法炼钢的营运模式。在并入李嘉诚集团后,何飞鹏见识了跨国集团的运营模式,和黄集团强调"check & balance",信任专业经理人,只管住财务、法务,强调预算制度,一切按预算执行,一有差异就彻底检讨,如此一来,即能确保旗下子公司的运作正常化。并入李嘉诚集团的经验,让何飞鹏的管理眼界大开。 管理,让畅销书照计划赚钱,使理想书照计划赔钱 何飞鹏的管理启蒙,也来自许多台湾的企业家,其中包括台塑集团创办人、经营之神王永庆、王永在兄弟。在何飞鹏担任记者时期,就与王永庆有过无数次的深度访谈,台塑集团追根究底的精神和精准的执行力,也就变成何飞鹏一生信奉的管理法则。 有一次,刚学会打高尔夫球的何飞鹏与台塑王永在总经理餐叙。王永在说:"何先生,欢迎你到我们的长庚球场打球!"何飞鹏只当这是饭桌上闲话一句,并没当真。几个月后,何飞鹏与朋友去长庚球场打球,他在柜台登记簿上签名,柜台接待员把他的名字输入计算机后,立刻站起来说:"何先生,您是我们的贵宾!"台塑集团的精准贯彻,让何飞鹏叹为观止。几个月前饭局上的一句闲话,为何能从组织的最高层,一路落实到最基层,让客户能够感受到异想不到的服务? 精准的执行效率,从此成为他念兹在兹的追求。 《自慢》出版后,何飞鹏从鲜为人知的媒体经营者,跃居上班族熟悉的畅销书作家。他生平第一本著作,谈的都是最基本的工作态度,但却得到广泛回响,登上2007年台湾经管书销售冠军。让何飞鹏最有成就感的,并非作品大卖,而是发现台湾的职场氛围,并非如他想的那般急功近利、趋炎附势,兢兢业业、本本分分做事,也能得到认同。 除了平面出版,何飞鹏也不断在网络世界寻找新事业机会。有一次,他跟一位年轻创业家相谈甚欢,决定由集团出资投资。但细谈后却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竟是自己的远房亲戚,为了避开"图利自己人"的嫌疑,决定改用私人资金投资。他谨守母亲的教诲,不因换了身份地位而怠忽。 创业20年来,何飞鹏始终在"文人"和"商人"的角色间,小心保持平衡。他不喜被唤"CEO"或"董事长",最爱的头衔是"总编辑",那代表对他专业的尊重。过去,他的办公室从没多余摆设,连办公和会议桌椅,都是捡其他办公室剩下的;近几年重新装修,但墙上摆的、桌下放的,不是杂志,就是书。何飞鹏相信,东西能用就好,人不需靠物质、头衔来装点门面,你自己有几分实力、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方寸之间自有定论,虚假不得。

何氏领导风:霸气、草莽、好强、幽默、海派、负责 员工喜欢、尊敬他,不是因为头衔,而是他独特的何氏领导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