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过热的经济降温时,中国政府如何避免过犹不及?
文《环球企业家》 陈伟
2008年初,人们已经开始猜测中国经济过热和美国经济放缓的背离现象到底能维持多久,现在初步迹象显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并不见得一定会走出一波和美国截然相反的行情。世界银行在4月初调整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将2008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下调至9.4%,低于2007年两个百分点。世行在《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中提到,在2008年头两个月受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这一地区的贸易模式已经开始调整。由于这种影响通过贸易和金融反映到发展中国家需要一定时间,预计2008年下半年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才能感受到其全部的威力。 2007年中开始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至今没有结束的迹象,而且已经影响到美国金融业以外的其他领域,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而中国出口总量的1/3左右和美国市场相关,势必因此影响诸多中国出口企业的效益。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突破1:7关口,收于6.9920元,从年初迄今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4.5%。人民升值加速抬高了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削弱了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事实上,对这种国内经济可能受累于外部环境的可能性中国政府已经有所准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两会期间将2008年形容为“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外不可测因素多,因而难以决策。 不过,相比之下,国内经济因素则可能是中国经济减速更主要的原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和出口一样,投资多年来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同时也是衡量经济过热或偏冷最有效的体温计。有证据显示,在宏观调控政策下,2008年企业的投资热情下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4.3%,比2007年25.8%的增幅明显回落,以抑制通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已开始显现。 本届政府把抑制通货膨胀当作2008年首要的经济任务,在经历了十几年高增长低通胀的“美好年代”之后,从2006年底开始,中国物价出现了几十个月的连续上扬,2008年2月公布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达8.7%,创12年来的纪录。尽管仍有观点认为CPI高企是食品价格上涨的结果,但更多人已将其看成是经济过热的外在性状。2007年底,中国政府将实施多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改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用收紧信贷闸门的办法为经济降温。 一些企业表示,由于国家的调控政策,从去年底开始申请贷款变得困难,作为重点调控对象的房地产行业表现尤甚。资金紧张再加上原材料成本上升,部分企业处境较以前困难。汇丰驻香港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有迹象显示中小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分析师纷纷调低了对2008年国内企业的业绩预期。中银国际分析师程漫江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今年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增长可能不到20%,而在2007年,这一数据普遍在50%以上。 从目前看,宏观调控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的实际效果和给过热的经济降温以及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意图一致,适当而非过快的经济增长有利于未来可持续发展,也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了外部条件。因此,虽然经济增长出现了放缓的迹象,但经济主管部门尚不打算马上对现有调控政策进行调整。中国央行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将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并警告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投资随时可能反弹。 但已经有分析师指出,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发生作用“时滞”,目前以降温为基调的政策未来可能存在风险。美国正极力弥平信心危机带来了流动性收缩,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其结果是市场上的流动性大为增多。但当美国收拾完毕华尔街的烂摊子,腾出手来治理流动性过剩时,已经处在收缩性经济环境的中国又会突然增加外部通货紧缩的压力,经济很可能一时难以适应。“2010年左右,可能才是我们最困难的日子。”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对本刊表示。 因此,对经济政策作适时调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温家宝总理上月已经表示,必须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正密切关注世界经济走势,中国政府已经准备好在必要时迅速调整政策。在经历了2月份创纪录的CPI涨幅,市场普遍预期即将公布的3月份CPI数据将有所回落,而国内通胀压力的减轻则会为实施更灵活的调控政策留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