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进
自2001年10月23日苹果亮出第一台iPod,短短不到6年,iPod累计销售量已经接近1.1亿台。而2007年9月5日,iPod诞生的2141天,iPod已经升级到了第6代,一个苹果主导的iPod王朝已经根深蒂固,全球有超过1000家公司皈依到iPod门下。而第6代iPod的亮相,改变的已经不仅是外形和技术功能,它已经稳固成为全球化商业和群体性流行趋向的头号实践品。 iPod改变了什么 所有人都在惊叹iPod的商业冲击力,甚至哈佛商学院创造了“iPod诱惑式扩张”这种专属词。要知道,iPod诞生第一个月只卖掉了12.5万台,之后经历了6次新型号彻底升级,几乎做到了每3个月销量扩大1倍的商业奇迹。尽管6年创造1.1亿台这个数字无法与手机业相比,甚至仅与2007年数码相机全年累计销量持平,但不要忘记,iPod仅是苹果一家公司独有的产品,而这家电脑公司曾在20世纪90年代末面临破产危机。 iPod到底有多流行?旧金山分析机构ThinkEquity的合伙人乔纳森·胡伯斯(JonathanHoopes)曾在2006年初写过一份调查报道,他统计的数字显示,北美地区16至30岁的年轻人,每人平均有1.6个iPod,在iPod播放器本身、iTunes音乐商店,以及周边线缆皮套等外围设备上,每人累计平均花费了836美元。日本的年轻人更疯狂,东京这个年龄段人平均拥有iPod高达1.73个,日本几乎占据了iPod亚洲总销量的80%以上。那么中国的iPod到底有多流行呢?撇开日本市场,2006年中国市场iPod的总销量基本上等于其他亚洲国家的总和。 用“iPod一代”之类的词来概括iPod流行,显得太粗浅,但现在不少十六七岁的年轻一代,第一次认真聆听音乐却统统来自iPod。黑胶唱片在他们看来更接近复古化的家居摆设,磁带则都是父母年轻时的库存遗产,CD光盘还要花钱去买,iPod才是互联网时代最便捷的音乐体验。9月5日,史蒂夫·乔布斯在拿出第6代iPod之前,公布出几个数字,足以说明iPod和其代表的数字音乐到底有多大力量。2001年,苹果的网络音乐商店iTunes上只有20万首歌,现在则是600万首在售卖,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唱片商店,仅次于沃尔玛和BestBuy。另一个数字则是2006年美国发行的音乐中,居然有32%是以数字形式存在,按照乔布斯的原话:“瞧瞧,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里,我们这个国家1/3的音乐仅以数字形式发行。” 还有一个数字比32%更可怕,全球iPod中只有不超过10%的歌曲来自苹果网络音乐商店iTunes,90%以上的数字音乐都不是从网络上买来的。唱片公司对此只有无奈,他们无法将这90%的免费音乐一棒子打死,因为将CD唱片中的音乐压缩后灌录到iPod中是合法的,甚至将压缩自CD音乐通过P2P软件实现网络共享也是合法的。苹果iPod之所以能超越20年前索尼开创的Walkman,数字技术并不是关键,互联网环境下的零成本传播复制,才是iPod短短6年时间脱颖而出的温床。零成本歌曲与大容量iPod的结合直接带来了一个现实问题:每人iPod中装入的歌曲,比磁带和CD时代都要多,每个人通过iPod享受到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丰富的音乐生活。与此对应的问题,iTunes网络音乐商店上依旧标注着每首乐曲0.99美元,并且iTunes收入占据了全部音乐市场收入的9.8%。可大多数人并不在乎自己iPod中的音乐价值,反正没有多少是花钱买来的,这明显与CD音乐用户对唱片的爱惜不一样。 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iPod用户的使用习惯,随机播放1万首乐曲,不喜欢听就直接换下一首,速食化快进,让音乐不再被珍爱。欣赏,这个昔日对家庭音乐体验的修饰词汇,在iPod时代越来越弥足珍贵。不仅因为iPod上存放的MP3音乐被数字压缩,无法在音质上与CD唱片相比,更因为iPod的播放环境在发生变化,大多数iPod都依附于那条特色的白色耳机线,随着自己主人穿行于城市街头和各种交通工具,iPod更接近于21世纪的私人耳塞,遮蔽住喧闹的城市噪音,只播放每人希望听到的声音。音乐因为iPod变得更为私人化,这还不同于Walkman时代的随身听方式,Walkman中播放的音乐可以随着磁带和光盘直接传递给别人,而iPod则无法实现这种共享,两个人想交换iPod中的歌曲的愿望,几乎被苹果繁琐的保护性技术设置所扼杀。 《当iPod占领地球之日》,这是2006年12月《连线》网站上的一篇文配图,图片上,辛普森之家的黄脸民众在被三台iPod驱赶,每个iPod手中挥舞着一条小鞭子,发帖的Lkahney借用《辛普森一家》的台词说:“iPod现象在让我们的耳朵盲从。”尽管并没有出现专门只为iPod写歌的iPod艺人,但iPod数字化的随意性,直接影响了人们选择音乐的偏好。iPod使用者的低龄化,以及iPod音乐大量来自互联网的免费下载,直接催生了口水化的流行音乐在iPod上泛滥。哥伦比亚大学传播学的几位研究生进行过一次实地统计,他们选取20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每个城市随机选取3位iPod用户,分析他们iPod中都存着多少歌曲,以及大家都偏好用iPod听什么音乐。结果发现,并没有所谓的全球化流行音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流行,而这些各国流行音乐其实都一个味儿,不管演唱者用什么语言表达,R&B、说唱和摇滚风格占了绝对主流。只有老鹰乐队的《加州旅店》才是真正的全球iPod必备金曲,60台抽样的iPod中找到了23首。而英文歌曲居然占据了60台iPod中53%的空间,即便东京、上海、马德里、里约热内卢这样的非英语城市,iPod中英文歌曲依旧占到了近40%。iPod及其所代表的网络音乐,悄悄伴随着互联网英语化潜伏进每个人的音乐生活,以至于在研讨这个问题时,一位叫拉斯·库托夫的学者认为:美国设计、中国制造的iPod,诞生的第一天就承载了全球化的使命,不管使用者是什么地方人,他都潜移默化被iPod引导进全球化的曲调之中。他不仅在价格上享受到了全球化流水线的劳动力廉价,更在音乐内容上受到iPod所带来的美国化熏陶。 在商业上满足iPod的人民性时,却不得不放弃传统唱片工业最具活力的小众势力。一位叫玛丽·布瑞格(MaryBragg)的23岁女孩率先发起了对iPod非古典的抗议,她曾试图在网络上为iPod找到一首理想的肖邦作品,结果在互联网上根本找不到任何冷门的古典音乐,除了贝多芬就是帕瓦罗蒂。此外,互联网上的音乐往往以原创作者或歌曲名称分类,古典音乐却更在乎演奏演唱者是谁,光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就可以找到几十个演唱版本,就算直接选择巴赫的名字加曲目名称来定向搜索,也往往被误入歧途引导到巴赫某个后代的音乐分类中。而更多古典音乐爱好者根本不屑于听iPod,他们被古典音乐熏陶出来的耳朵,根本无法忍受iPod贫乏的高低音频,他们对流行音乐的一贯漠视态度直接转嫁到了iPod上。即便环球唱片特别设立了iPod古典和爵士乐分部,可古典音乐只占据全球音乐产业2%的销售现实,让极端商业的iTunes网络音乐商店只能顺应金钱上的自然选择。 iPod经济圈和音乐人的怀疑 如果说iPod已经形成了一个商业王朝,苹果老大乔布斯扮装成了iPod国王,那么大批流行音乐人和iPod周边产品提供商则是这个王朝的诸位开国元勋。“我们是iPod的受益者。”这是电脑外设头号公司、贝尔金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切斯特·皮普金(ChesterPipkin)在接受采访时的说法,在宝马和奔驰将iPod插座内置在汽车音响之前,将iPod接上汽车音响,几乎只有贝尔金射频转换器作为唯一选择,加之各种转换线缆和遥控接头,贝尔金公司的销售收入几乎与iPod销量同比例增长。另一帮受惠于iPod经济的厂商,就要算音响界了。且不说博世、JBL这些传统音响大公司,不少昔日的杂牌音响都趁机推出了自己的iPod音箱,反正MP3播放器本身的技术音质就不丰满,杂牌音箱的声效足以应付iPod,只要设计出好看惹眼的外形,就可以搭iPod的顺风车。最夸张的还要算层出不穷的iPod外套,外套制造商们就是瞅准了用户对iPod爱惜、不舍得磨花金属后盖的心态。在东京展览馆旁的电器超市,各式iPod外套可以摆满两面墙,从塑料透明贴膜到金属马甲,从各种卡通主题的毛绒外套到各色动物皮革的制成品,iPod外套生意的利润率超过了100%。这些围绕iPod衍生的周边产品,在2006年至少创造了33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国制造几乎可以包含下整个iPod经济圈,在2006年CNN制作的一次专题片中,iPod和其大多数衍生品都被摆在镜头前,并且算了一笔经济账,iPod和它的经济圈每年大约可以为中国的制造业创造50亿美元的赢收。 当商人们清点着iPod全球化商业链条带来的极大收益时,音乐人似乎对iPod开始心猿意马,不再是凯瑞亚·玛丽和U2乐队为iPod捧场,无数二三流音乐人开始抱怨iPod抢走了自己的饭碗。iPod的互联网传播特性,只有那些被唱片公司包装的一线音乐人才能流行,而那些地下音乐人又可以通过MySpace找到自己的iPod空间,中间派反倒成为被iPod受众遗忘的一群人。英国著名音乐人艾尔顿·约翰并没有被iPod抢走饭碗,可他依旧对iPod和互联网忧心忡忡,他在今年7月接受采访时说:“互联网正在毁掉真正优秀的音乐,我们讨论的是将要改变世界,改变人们听音乐的方式,这跟那些整日在互联网上写博客的人毫无关系。”他甚至公开反对互联网和抵制iPod。■ 谁在听iPod? 2001年10月,iPod音乐播放器面市后,招来了褒贬不一的评论。它399美元的定价被批评为“idiotspriceourdevices”(白痴为我们的装置定价)。6年后,iPod升级到了第6代,苹果手机就宣布降价,这引起消费者的不满。乔布斯出面解释:“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是正常的,因此总有人会先用高价钱买一个新东西,随后面临贬值。”为了安慰手机用户,他说要提供一张100美元的礼券给他们。 这个降价策略实在有点违背苹果的传统。两年前,美国一所大学的学者专门研究过电器商店的定价和打折策略,只有频繁搞价格促销,才能维持一家电器商店的竞争力。而苹果则采用以广告费补偿零售商的策略,也就是说,所有商店,都用几乎统一的价格来卖iPod,在消费电子产品频繁降价的时代,iPod不打折,这也会让消费者认为,买了这个东西是最酷的,最有价值的行为。 维珍公司的老板理查德·布朗森当年就是发现了年轻人的“酷”,才开始开维珍唱片店的,如今他发现,老式唱片店的模式该改变了。老唱片店越来越难以为继,他曾经推出维珍自己品牌的MP3,却发现根本无法和苹果竞争。美国《商业周刊》分析说,苹果竞争对手无力阻击iPod并不难理解。竞争对手从iPod中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一款精致的MP3播放器,以及一些采用先进、时尚设计的例子。但是,它们没有发现的东西似乎更重要,那就是销售音乐的新途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商业模式。这种将iPod播放器、版权保护技术和iTunes音乐商店整合在一起的商业模式,重新确定了消费电子厂商、唱片公司、计算机制造商和零售商在经销过程中的力量对比。 但是,这个“整合在一起的商业模式”也并不是不能照搬,微软的Zune为什么卖不过苹果呢?索尼在MP3这里打不过苹果,现在准备在视频领域重新开战,其前景又会如何?苹果第6代产品出来后,中国一本商业杂志的编辑在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他说没有答案,单纯的“酷”字,是难以解释这个现象的。 那么,我们不妨转过头来,向那些消费者提问,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2004年,还在从事广告平面设计的唐飞是先使着苹果电脑,后知道iPod的。唐飞记得,中央美院那时特意给老师们配了一批处理图形用的苹果电脑,捎带手还买了一批iPod配套当做便捷式硬盘使。那时候iPod的价格和使用方式、配件导致它的用户是绝对小众。那一年,随随便便一个64M、128M的MP3就价格不菲。唐飞的iPod三代花了大概3000元。“如果你把价格除以它的容量,并不比那些杂牌MP3高太多。质量好,又漂亮,因此性价比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圈子里的朋友都用,大家有认同感。精明的唐飞也从这里看到了商机,他就在网络上开店卖iPod机器和配件。 第二年就是好年景,一系列5种颜色的Mini上市,容量小,色彩鲜艳,价格相对低,很多以前觉得iPod操作系统麻烦的女生也纷纷购买。唐飞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光靠网上卖Mini就能纯利2万元。 在中关村从事电脑行业5年的王维说:“最初,苹果的定位是小众的。搞设计、搞图形、使用苹果笔记本的人才方便使用iPod,大家会把这当做一个象征和标志。事实上,现在iPod的价格对很多人来说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了。” 两年多前王维和朋友一起办了一个专营维修iPod的公司,时常会遇见客户宁愿花上比买一个全新的iPod更多的钱来修旧机器。“可能当年做学生的时候,为了买这个机器省了很久的钱吧。至少也是当年对这个东西有别样的感情,不然不会这么做。” 不过,刘俊杰在iPod新款一出来后,很快就把自己原来的宝贝Mini二手转掉了。他说,价格是一个很大因素。“数码产品换代快,新品一出,旧品就贬值,我想趁着这个还能保值的时候,尽快转手出去。”机器很容易就卖掉了,他拿到转手的钱不久又买了一个二手的Nano,尝鲜过后,又立刻卖掉了,基本上没有亏什么。在二线城市里,二手iPod产品对青年们有强大的吸引力,网络上iPod的二手生意也一直很好做。 王维也承认iPod产品在国内数码产品中保值性能的确比较好。“我们公司有iPod产品所有系列,收藏着,情感因素是一个,保值也是一个。”他手里的一个iPod一代在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有几个朋友找到他,想让他出让都被拒绝了。他藏iPod倒不是对iPod有什么特别狂热的感情,他只是觉得苹果的品牌在中国越来越有号召力了,收藏的市场也在变大。 iPod也让很多人开始对音乐本身产生了兴趣,开始慢慢进入Hi-Fi领域。王维的好搭档张楠就是一例。他的iPod4G也是二手的,自己改装过。“我觉得iPod第4代的播放器效果是iPod系列里最好的,没有过多的别的功能消耗机器处理音乐的能力。功率相对大,能推得动好耳机,我每天上下班的时候都会听。这么一个吵的大环境里,iPod的机器和好的耳机真的能做到让你与世隔绝,暂时摆脱这些噪音。”他给自己的iPod加了一个“二房”(耳机功率放大器)。 自己会乐器的小丁平日里给iPod机器常备的是中高端耳塞中的ShureE4C/E3C/E5C,或者是Bose的On-ear和In-ear。“音箱机器虽然好,但是谁没事老背着六七个箱子走来走去?随时随地想听的话,还是努力让便携式播放器能尽可能发挥它的功效就够了。” 26岁的雷尔已经在英国生活多年。在音乐艺术家叔叔的带领下,他很早就涉足Hi-Fi圈子。几年前他就买全了当时iPod出过的所有类型,也和国内iPod论坛里的人交流玩iPod的经验,慢慢地又将那些iPod全部送人了。他说:“iPod中对音质起决定作用的DSP和DAC规格比较高,所以还原音质的效果不错。但是总的说,iPod只是一个时尚品,不是专业品。iPod的lineout功能是可以让一些音质好的音乐表现出来,但iPod不是唯一拥有这种功能的产品,也不就是最好的。如果非要论究,iPod没有资格进入Hi-Fi这个圈子。也就没有必要用太好的高保真耳机,几千块钱的耳机与其用来听iPod,不如去买些好音源的高品质CD。iPod上配置高品质耳机,对很多人来说是心理作用大过实际效果。” 2005年,美国《连线》杂志的编辑利安德·卡尼(LeanderKahney)在《MAC膜拜》后又写了一本《iPod膜拜》的书。书中将iPod对人生活的正负面影响说得都挺玄乎。雷尔却说,在英国,iPod同在美国、加拿大一样泛滥,但是人们生活中并不过多地谈论它,“它在人们眼中,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播放器而已”。■(苗炜 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