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恩 去年的“5·30”其实是有先兆的,管理层多次进行了风险提示,只是市场不买账。半夜上调印花税后,次日早上我在MSN签名上写道:开盘跌3%以内抛掉就算万幸。 那天开盘前,有刚入市两、三年的朋友在网上向我质疑:印花税提高千分之二,对长线投资价值毫无影响,对短线交易成本提高也有限,为什么觉得大盘要崩呢?某些老股民对这类问题往往不屑一顾,因为他们从来不认为量化的投资价值是决定股票涨跌的主要理由。印花税率变化只是反映了监管者的一个态度,而态度决定了市场炒作的风向。 去年“5·30”后暴跌5天,但是后面的行情证明了那只是新一轮行情的起点。上面提到的那位朋友,坚定持有股票,在后面半年里收获颇丰。这是否说明非实质性的利空政策不能改变大盘的趋势?时隔一年不到,这周财政部又宣布印花税下调。同样的问题又冒出来:减少的交易成本其实有限,从理论上说并不是一个实质性影响供求关系的政策变动,那对股市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本周四、周五的巨大成交量,尤其是周五在指数大致走平时伴随巨量,反映了市场多空的激烈分歧。此时去预测大盘显然有些自不量力,更何况巨量震荡市中,暴涨和暴跌的股票都会有,大家认真照料好自家的股票就不错了。不过既然事件是对称的,那行情是否也会出现“对称”走势,即短线暴涨,一小部分股票会走出50%以上的局部大牛,但是中线将回归震荡,而长线不扭转熊市的大趋势?

说个题外话,很多学者和评论家从更高的角度看待印花税率问题,认为这涉及到社会分配公平的问题。令人惊讶和回味的数据是,2007年的印花税收入超过2000亿元,不仅大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获得的股票红利,甚至大于他们享有的净利润。然而,一个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是,我印象中A股泡沫最大时,大多数蓝筹股市盈率也就50倍,倒推算,股市最高位进场的投资者,其享有的净利润应该是其投资成本的2%左右。而印花税率在千分之三时,投资者要每年满仓买进卖出3个来回以上,印花税才会超过享有利润。当投资者以30倍市盈率买入时,每年要满仓进出6个回合,印花税才会超过享有利润。 一年满仓倒腾3个回合以上的,要标榜自己是旨在拿红利的长线投资者,就该有点脸红了。当然当市场上只有50倍市盈率的股票买时,不能怪股民投机。但是市场上有大量20、30倍市盈率的股票,买了以后每年还要满仓倒腾6次以上,以至于印花税负超过了享有利润,这就不能怪财政部了。归根结底一句话:熊市来了别怪印花税,现在也别指望印花税降低造就大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