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重要的是应该采取顺势而为的战略
■陶长高
进入2008年,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一季度升值超过4%,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7.0。伴随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期人民币升值将会呈现加速态势,汇率波动也会更加灵活。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将会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 价格指数再创新高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去年同比上涨8.7%,创下近年来历史新高,3月份为8.3%,仍将在高位运行。从月环比看,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1月份上涨2.6%,这充分说明物价快速上涨趋势仍在持续。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2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5%,其中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分别上涨20.5%、8.5%和3.8%。而一旦上游的通胀压力有效传导到下游,我国经济将很可能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流动性过剩仍会持续 从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货币供应量依然充裕。M2今年2月份的余额为42.10万亿元,同比增长17.48%,增幅比上年末高0.74个百分点。并且2008年1季度是央行票据到期的集中期,其中票据到期量约12670亿元,正回购到期约4620亿元,合计约17290亿元,而上半年内公开市场共有约1.7万亿元的资金到期释放,如果再考虑到贷款的货币创造效应,流动性过剩依然会存在。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经济呈现衰退迹象,世界各国经济均受到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再次吸引了国际资金的追逐。今年1~2月份中国实际使用外资(FDI)同比增长75.19%,金额达到181.28亿美元。其中1月同比增幅达到了109.78%,资本净流入也会加剧我国流动性过剩。 次级债对国外金融机构影响深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金融风暴时有发生,从90年代中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2000年美国高科技股泡沫破灭到今天的次债危机,这些都说明了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进程,全球金融业的波动将会显得更加频繁。在危机的生成过程中,金融机构不仅参与其中,往往还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最终也要承受危机发生的严重后果。始于2007年上半年的次债危机,对国外金融机构产生巨大影响,国际金融机构损失非常惨重(详见下页表格)。另外,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德意志银行第一季度减计25亿欧元资产;瑞银减计190亿美元资产,至目前其已经亏损了400亿美元左右。 美国等国家经济已经步入衰退的边缘 由前所述,由于受到次债危机的影响,国外知名金融机构受到巨额损失,而这也直接导致美欧等国经济步入了衰退的边缘。美国3月5日发布的2月份ISM非制造业指数连续第二个月萎缩,尽管从1月的44.6大幅上升至49.3,好于预期,但仍为2003年4月以来的次低。3月3日发布的2月份ISM制造业指数继2007年12月之后再次跌入萎缩区域至48.3,创下2003年5月以来的最低值。ISM制造业指数显示美国内需不振,并且ISM制造业指数领先制造业产出约两个月,这也意味着制造业在短期内仍将持续下滑。与此同时,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欧洲、日本等国家的经济增速也在逐渐下降。 紧缩调控格局依然不会不变 由于经济过热因素和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紧缩性政策格局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并且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今年1月份信贷增幅再创近年新高,达到16.74%,超过去年同期的15.81%,但央行最近公布的金融运行数据显示,2月新增贷款2434亿元,同比增长15.73%,为1月增量的30.28%,下跌了近70%,下跌幅度之猛令人震惊。同时,伴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我国出口增速也在不断下降,2月份出口与1月环比仅增长了6%,而进口却增长了35%,按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我国对外贸易很可能会出现净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