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整个运作过程,相关市场机构“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堪称可以进入中国股市史的“鸿篇巨制”
□文 缥缈
A股在2007年,一共跌了三波,分别是2月末、5月末,以及10月末到年底的“最后一跌”。 这期间,资金大进大出,股价大起大落。特别是由于中国神华回归A股,部分机构有预谋地拉高H股指数以及中石油、中海油、中神华和中石化,以倒逼节后神华“高开”,方便打新机构在高位“套现”;内地资金的做多情绪,并未稍有减少。 “十一”黄金周内地休市,节前节后,A股出现了机构集体拉高的大行情。短短5个交易日,A股就出现了三个向上跳空缺口,当周新股“中国神华”高开之后,外加三个“涨停板”,两市第一权重股“中国石化”也有两个“涨停板”。 10月15日,恰逢“十七大”召开,中国石化、宝钢股份、中国联通、长江电力等大盘股同时打到涨停,并以“攻克6000点大关”,向“十七大”献了一份厚礼。 由于业界的主要领导“上会”去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这是极其大胆的操纵行为,也是值得警惕的机构投机。 好在有关部门睡觉也“睁着一只眼”,以一则“正在研究A、H股互换事宜”的朦胧消息,硬把大盘压了下来,但当时的盘面确实惊险万状。 在此期间,有关人民币升值、美联储降息、央票利率大涨的消息,均对香港和内地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此时,主力为了“中石油”的成功回归上市,做了一篇“大块文章”:中石油申购前后以及上市前后的整个运作过程,相关市场机构“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堪称可以进入中国股市历史的“鸿篇巨制”。 10月26日,中石油开始申购,主力打压股指,逼迫那些准备申购中石油的筹码不得不在很低的价位上卖股套现; 10月31日(周三)解冻当日,股指大幅跳空高开,个股普涨,主力在高位把绝大部分的筹码,重新“倒”给了当天进场的新多资金。11月1日(周四)、2日(周五),主力突然反手沽空,一方面,这可以重新套住新多主力;另一方面,倒逼那些准备11月5日参与中石油开盘炒作的机构不得不在低位再次减仓。 在此期间,港股中国石油和所有与中国石油有关的题材股,纷纷上涨,实现“价格翻番”。 11月3日(周六),就在中石油即将A股开盘的最后一个周末,“油荒”在全国各地大面积地“爆发”,消息登上各大报刊的头版。当时半个中国的大小加油站前,正被各种车辆挤得水泄不通。然后发改委发文称,自当日起,民用燃油的出厂价格上调500元,涨幅10%左右。 此时,无论港股,还是A股,大家都在企盼中国石油“股王出世”,并且能够再次走出与中国神华一样的“超级行情”。 这个过程,要说无人在背后进行精心的“策划”,大家肯定很难相信。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后面那个荒唐的故事,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也许,这就是我们A股市场的“主力”,在A股市场,以中石油为案例,给全球的股票市场投资者上的生动一课——为了中国石油开个好价、卖个好价,不惜动用所有的可以动用的各种资源。 11月5日,股市开市,中国石油确实不负持有者的厚望,大幅高开至48.60元,打中一个“签”,就价值3万多元,而中石油的中签率接近2%;这意味着中石油的总市值瞬间达到1万亿美元,不但远远超过埃克森美孚一倍以上,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市值、空前绝后的“超级股王”。如此高价,恐怕主力自己也没有想到。 问题不止于此,那些在二级市场当天追入中石油的参与者只有一个结果,这就是“在劫难逃”。中石油高开之后一路下行,至12月18日跌至29.15元,最大跌幅达到40%。总市值则跌去3.3万亿元,大约2000亿元的资金被套。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中石油上市,令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行规模稳居全球第一,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以及伦敦证券交易所“股票融资”的总和,同时吸引了大规模的“打新资金”进场参与“拔大萝卜”。 不但如此,主力“爆炒中石油”,“发行一股,套牢一片”,最终拖累了中石化,外加“估值偏高”的有色金属“配合”,金融股和地产股不失时机地“补跌”。2007年11月的中国股市,是相当悲惨的一个月,上证指数当月下跌18.19%,收出一条自1994年7月以来实体幅度最大的月阴线。深沪两个市场市值损失5万亿元,等于跌去了2005年年末两市的“全部市值”。如果这些损失平摊给A股市场大约1亿个有效的股票账户,每个账户损失为5万元。 此前,中国石油共计40亿A股的总发行额度中,有10亿股“划给”了484家机构投资者,新股发行方式客观上把本来应该拥有平等投资地位的市场投资者,人为地划分为两类极不平等的投资者。我们应当记取中国石油新股上市的经验与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