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高油价的刺激之下,富煤少油的中国,以煤炭为原料的化工行业正在风起云涌。与大多数人想像的不同,煤化与石化并不天然是对手
□实习记者 郑霄
2008年1月23日,石家庄市的上空零星飘着雪花。河北石焦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剧慧彬无暇顾及这难得的景色。他在办公室里忙得不可开交,这头手机刚讲完,那头赶紧拎起响了很久的电话。身兼数职的剧慧彬和普通工人一样身着深蓝色的工装,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吃在工地,中午睡在工地。从剧的办公室窗子向外望,一眼就能看到正在建设中的石焦集团10万吨级环己酮生产装置。 石焦集团的前身是石家庄焦化厂,始建于1914年,是中国第一家冶金焦炭生产厂,2005年焦化厂改制为河北省石焦集团。焦化厂原来主要生产焦炭,焦炭的副产品苯是环己酮的原料,但在传统化工行业中,苯大多从石油中获得,所以石油的价格能决定其下游产品环己酮的价格。环己酮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造己内酰胺和己二酸,生产合成纤维锦纶6和锦纶66以及聚酰胺树脂。石焦集团上马的10万吨级环己酮是该集团迈向新型化工企业的核心项目,项目坐落在石家庄市东南郊的化工园区,占地30平方公里。在一些媒体的描述中,这里是一个“庞大的高科技、绿色化工园区”,是石家庄市建设节能、环境友好型工业企业的示范基地。 当记者来到这片区域,环顾四周,除了一幢两层办公楼和几幢搭建好钢铁架构厂房外,并没有更多的建筑物。凛冽的西北风几乎使记者手中的相机难以对焦,而不远处的工地却在热火朝天地施工着。“我们现在24小时施工,因为时间不等人啊。”石焦集团副董事长兼总指挥李宝成激昂地对《商务周刊》说。 随着石油价格的飞涨,环己酮的价格也在节节攀升。国内每年依靠进口仍然不能满足需求。能使用相对便宜的煤炭生产环己酮,是石焦集团的产业优势。事实上,石焦集团的环己酮项目酝酿较早,但由于和日本从事精细化工的知名企业旭化成公司的技术转让久谈未决而迟迟没有进入实际运作阶段。2005年底,石焦集团终于和旭化成签订了费用高达1.2亿的技术引进合同,占整个项目投资6.8亿元的近20%。合同期限为10年,项目从设计到开始施工历经了两年,从施工到投产试车,还要经历大半年的时间。比起签订合同时的计划,投产的时间至少晚了8个月。因此,在李宝成看来,流逝的分分秒秒无疑就是金钱。 大煤产业链中的一环 在原有产品苯的基础上向煤制精细化工发展,是以生产冶金焦炭闻名于世的石焦集团迈向“链接延伸”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步。 “链接延伸”是石焦集团起的独特名字。在化学工业中,原子之间的分开和结合,都要经过化学键的作用,从而生成新的分子变成新的物质。特殊工艺为苯的碳环加上氢,改变苯中的碳原子的链接方式,就可以产生一种名为环己烯的物质。 一个表面上看似简单的化学反应,事实上却涉及到产业结构的实质改变,石焦集团就是这样。 上个世纪中期,廉价的石油得以大规模地在化工行业中使用。全国的煤炭企业对开采出来的煤炭很少进行深加工,因为利润空间并不大。很多企业甚至仅仅依靠卖开采出来的煤就能得到良好的效益。直到上世纪末,中国每年开采出来的煤炭用于化工领域还不到1亿吨。煤炭产业结构的单一成为很多大型煤炭企业运转不灵饱受诟病的一点。同时,产业结构的长期单一也给煤炭行业带来很多硬伤。很多煤矿在开采和加工时,由于对原料的处理过于简单,做不到综合利用,产生了许多影响煤炭质量的杂物被放弃和随意排放,这不仅带来大气污染,而且也对矿区的煤炭再开采和利用造成阻碍。 2007年11月,千呼万唤之下,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煤炭产业政策》。这是煤炭行业的首部全行业政策,其中明确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力水平,保障安全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方针。石焦集团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开始了“链接延伸”战略,这一计划很快得到石家庄市政府的支持。石焦集团的环己酮项目与石家庄炼油厂,以及属于中石化旗下的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的己内酰胺扩容项目,一同被安排在石家庄市巨资修建的化工园区。 《煤炭产业政策》发布后,“大煤企”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发改委鼓励以现有大型煤炭企业为核心,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资源、资产为纽带,通过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中小型煤矿,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石家庄焦化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原有股本被多家企业收购,其中20%股份被中国煤炭能源集团购得。中煤能源公司是中国第二大煤炭企业、最大的煤矿装备制造商和最大的独立炼焦企业,以煤炭生产、煤化工、煤矿装备制造为核心业务。中煤决策层在入股石焦时即表示,他们看中的正是石焦拥有和中煤互补的产业链。 石焦集团通过链接延伸扩大产业链以及吸收入股实现与上游供应商利益捆绑的做法,也许能为一些由大型国企改制而来的煤化工企业走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一种良好的思路。“中国目前发展大型煤炭集团的政策,将使煤炭行业的过度竞争受到抑制,提高行业的集中程度。”一名业内人士告诉《商务周刊》。与产业政策意欲达到的良好愿望相对的,是中国众多煤化工企业仍然愿意发展不同于以往以化肥制造为主的新型煤化工,尽管他们面临环境保护和政策性成本增加的双重压力。 打通石油与煤炭 事实上,煤煤联合并不是煤化工企业的最后一步,煤化工崛起既然与石油替代相关,那么它与石油、石化企业就有着重大的利益相关性。 2006年初国际原油价格仅50多美元一桶,经过两年时间已经突破百元大关,众多以石油为燃料或原料的行业不断地遭受来自成本上涨的压力。发展煤化工,用煤制造可替代石油的新型燃料也写入了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的化工生产专柜,一位来自山东某煤炭企业的邢先生对正在寻找资料的记者脱口而出:“煤化工,现在热度不比奥运差!” 2006年12月,国内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神华股份有限公司高调宣传其位于内蒙古的煤直接液化项目,该项目被俗称为“神华煤变油”。据说此项目在国际原油价格高于40美元一桶时便可实现赢利。预计于2008年投产的该项目目前还没有生产出第一桶油,神华集团办公室主任罗贵宝向《商务周刊》证实,出油时间大概在今年8月。 以神华为代表的生产可替代石油燃料的各种项目仿佛一夜之间纷纷上马,很多企业宣布大举进军煤化工行业。中煤能源集团也在2008年1月宣布即将发行A股募资做大煤化工。中煤提出,除了走以煤做原料的精细化工道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煤基醇醚燃料。煤基醇醚燃料包括由煤汽化后生产的甲醇,以及以甲醇为中间产品的二甲醚等产品,这些都是可以替代石油的新型清洁燃料。由于煤基醇醚燃料特别是甲醇在进入汽车燃料市场等方面尚未出现明晰的导向政策,所以其市场需求究竟多少目前存在争议。 整个煤化工行业依然密切注视着替代燃料,等待着政策哪怕一丁点的松动。剧慧彬对《商务周刊》表示:“目前石焦集团发展醇醚燃料不太成熟,但在考虑集团的战略发展方面,我们不排除走一条以煤制替代燃料的道路,目前我们仍在密切观察产业的动向。现在重点来发展精细化工。” 比替代石油燃料的功能更能显示“煤”与“油”关系演变的是在精细化工行业。煤炭精细化工能够更大程度上取代石油化工。本刊记者在石家庄市采访时了解到,许多国内外投资业者都表现出对煤化工行业极大的关注,一家以生产氮肥和煤精细化工为主的企业,已经获得瑞士银行高达1亿元的投资和4亿元的过桥贷款。据最近《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中国成为全球煤化工产业重镇》的文章介绍,一些欧美化工企业开始在中国建厂,或者以合资的方式进入大型国有煤化工企业。 当然,最值得关注的依然是传统石油巨头的行动。中煤能源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煤化工项目中就有中石化的参与。中石化下属的石家庄化纤有限公司虽然没有直接投资石焦集团,但从石焦集团采购其作为原材料的环己酮,已经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原料获取方式。“事实上,通过投资等一系列的合作,石化企业和煤化工企业能够实现更大的利益。”国家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申同贺教授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说。申早年间投身石油产业的研究,十几年前开始转向煤化工领域。在他看来,即使最坚定的石油主义者,在油价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已经向传统上并不占统治地位的煤炭靠拢。 现在,剧慧彬的忙碌让这种靠拢有了更形象的展示:石焦集团由煤化工产出的环己酮即将通过一条管道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一墙之隔的中石化石家庄化纤厂,代替以往由石油生产的环己酮即将。中石化的化纤厂以此为原料再生产出己内酰胺,己内酰胺再往下游走,就是常用的医药中间体、化学纤维、塑料等这些传统上只能追本溯源到石油的最终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