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信任危机。这既是危机也是转机。中国应正视这类新的贸易摩擦方式。
作者:张江
07年3月起,国外一些媒体关于中国出口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并引发安全事故的报道引起了各国对中国产品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输美宠物食品造成多只猫、狗死亡,中国出口牙膏中含二甘醇等消息引发了对“中国制造”整体品质的怀疑。 “二甘醇”牙膏的阴影尚挥之不去,中策轮胎事件又将“中国制造”推上了风口浪尖。6月,中国第二大轮胎厂商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陷入了召回风波,其产品因在美国涉嫌质量问题而遭到起诉,其后果有可能导致该公司出口美国的约45万条轮胎被面临召回,更可能涉及6400万美元的巨额召回费用。8月,美国美泰公司召回2000万件中国产玩具的决定更是震惊了世界,在关于宠物食品、牙膏、轮胎等中国产品缺陷的报道潮水般出现之后,美泰召回事件使“中国制造”再掀波澜。1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中国等地的铜版纸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国自1991年以来对中国发起的首例反补贴诉讼,使双边经贸关系更趋紧张。 一时间,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一些境外媒体,也抓住几个个案蓄意炒作,妖魔化中国制造,把我国个别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上升为对“中国制造”的普遍怀疑,制造中国商品威胁论,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害。 针锋相对,赢得积极评价 针对西方媒体对中国产品质量的负面报道,中国有关部门积极应对,及时澄清事实,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出台了一系列应对之策。 面对严峻的出口产品质量问题,时任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用三句话申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及时地将事态控制在了较小的范围内,他明确表示,首先就是中国的产品质量在这些年有很大的进步,中国政府,中国企业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所以中国的产品,特别是出口到国外的产品,不仅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发达国家,日益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已经在很多地方赢得了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的好名声。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国的产品不仅是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产品质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这,正是问题的主流。 其次就是现阶段出现了一些产品质量问题,中国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政府部门一定要按照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认真地来查找问题,搞清情况,同时针对问题产品做出认真的整改,要推动企业在这种压力之下不断地提高产品的质量,中国产品是负责任的,中国企业是有责任感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中国出口的产品也要负责任,这不仅对中国的产品负责任,而且也是对全球的消费者负责任。因为中国经济已经成功地融入了世界,那么要继续发展这种互利合作,必须保证中国产品质量的合格,尽管现在被召回的不合格产品只占很小很小的比重,但是哪怕是百分之一,哪怕是千分之一,哪怕是万分之一的不合格产品,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也要认真地加以整改。这是中国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基本的态度。 第三句话就是中国政府反对对这些问题产品的夸大和炒做,反对在这个问题背后一些贸易保护主义借机煽动情绪做一些不符合实际,夸大其词的宣传和报道。 同时,他表示,现在出了这么一些问题。这是在发展过程中局部性的问题,也是可以克服可以改进的问题,很我国家在经济发展,贸易成长扩张的过程中,都遇到过类似的麻烦,中国也不例外,但是,中国人很聪明,很勤奋,也很诚实,中国人民会通过这些挫折,认真吸取教训,加快整改的步伐,使中国的出口产品上到一个更高的档次,从而更加适应国际化的趋势,相信中国的产品未来在世界上的名声会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中国高层动作不断,就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全方位外交,采取了六大举措:首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质量工作会议。这是事隔七年之后召开的一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到会做了重要讲话。第二,国务院发布了《加强食品等产品监督管理特别条例》,条例在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方面,对中国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完善和补充。第三,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地提出,产品质量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地方政府负总责。第四,国务院发布了《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第五,国务院成立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第六,国务院召开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并对主要的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方面的专项整治做出了部署,整治行动初步安排进行四个月,四个月要取得明显的成效。中国政府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出台了六大举措,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高度重视的、是负责任的。 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吴仪亲自挂帅督战的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自8月份开始运行以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打响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特殊战役,专项整治开展三个月以来,各地整治行动进展不平衡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绝大部分地区不仅发动面广,发动深入,而且参与程度很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正在进一步提高。这是一场维护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的“特殊战役”,广受公众期待和国内外舆论好评。 同时,国家质检总局在8月31日公布并正式实施《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召回的管理体制;食品安全信息管理;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食品召回实施,包括主动召回、责令召回和召回结果评估与监督以及召回食品后处理,以及法律责任。这一规定的出台为规范我国不安全食品的召回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规范程序要求,食品生产者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对不安全的食品通过更换、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减少和消除不安全食品可能导致的危害。对于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监管,有效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不仅得到了国内民众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了国际舆论的积极评价。 很高兴地看到,来自境外媒体的妖魔化挑战,已经被中国政府很好地转变成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形象的契机。中国政府本着对国内消费者和世界消费者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回应中国出口产品所客观存在的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向“德国制造”等高品质标准学习,用实际行动大力改变“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低价而劣质”形象。那么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境外妖魔化不仅毫不可怕,反而是一个重要的督促力量和前进驱动。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取消出口退税、限制低端制造业等措施,将有利于中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减轻污染、增加利润,从而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德国制造”的蝶变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 树大招风? 为什么如此多的产品质量问题仿佛一夜之间突然集中出现?这显然不是巧合。联想到近几年中美之间在从纺织品配额到人民币汇率等领域的摩擦,以及美、中巨额贸易逆差的存在,人们有理由认为这是美国官方与某些媒体联手进行的不负责任的炒作。其目的不外乎抹黑中国产品形象,阻碍其进入国际市场。 事实上,“中国制造”不仅意味着物美价廉,物有所值,也体现了世界各国分工协作的成果。近年来,我国强大的制造优势和稳定的质量,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快了中国制造基地的建立。通用汽车、柯达胶卷和戴尔电脑,阿迪达斯、耐克、可口可乐、雀巢等企业,主要的生产厂房都设在了中国。有数据表明,这些跨国公司输往美国一半左右的商品,都是在中国制造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制造”也是“世界制造”,否定“中国制造”就是在否定世界上众多企业的创意、标准和质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29年来,中国产品出口一直保持年均17%的高速增长。目前中国几乎1小时向全球输送1亿美元商品,在过去的10年中,仅给美国消费者就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制造”频遭“质量门”的重创下,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9809亿美元,增长23.3%;出口5467亿美元,增长27.6%。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17.8%,对日本出口增长11.3%,对欧盟出口增长30.2%,对东盟出口增长32.8%这些数字和“画外音”表明,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是被广大贸易伙伴和消费者接受的,“中国制造”需要世界,世界的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已经形成了一种依赖,这种依赖性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改变的。世界对中国产品的认同率这么高,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产品质量过得硬,在全球站稳了脚跟。 中国产品真的如美方描述的那么糟糕吗?事实上,多年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在安全地使用中国出口的各种产品。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都在99%以上,过去两年中国出口美国的食品合格率甚至略高于美国出口中国食品的合格率。有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70%的牙刷来自中国,全世界每四双袜子,就有一双是中国生产的。全世界七成的玩具也是中国制造的。同时,中国生产的家电也在世界各地受到欢迎,比如说微波炉,全世界绝大部分微波炉都是中国生产的。同样,国际著名服装公司也离不开中国,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和优惠的服装加工费用,正在成为这些公司创造更多财富的首选,世界消费者也由此享受着中国制造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快乐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1年的5096.5亿美元高出两倍多,对外贸易发展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今年1至8月进出口总额达13697.1亿美元,同比增长24%。2006年我国的外贸出口为9096.8亿美元;今年1至8月的出口总额为7657.4亿美元,同比增长27.7%(数据来源:中国海关发布的相关统计报告)。 毋庸讳言,“中国制造”中确实有个别害群之马。一些中国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假售假的现象。但是,绝大多数中国出口商品的质量绝不是国际贸易的“瓶子底”。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表示,“不能因为个别产品存在问题,就怀疑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质量。”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制造”的质量还在稳步提高。近年来,在有色金属、石化行业、消费类产品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高新技术产品的性能也明显提高。目前,“中国制造”的贸易方式有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的。从出口主体来说,有58%以上的产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指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很多因素都参与到了“中国制造”领域,如果“中国制造”受到了损害,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各国也受到了一定损害。 不能忽视的深层原因 “中国制造”之所以频频遭遇质疑,虽然缘自部分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但其中也隐含着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就是贸易保护主义作祟。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曾表示,国外有些媒体对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恶意炒作。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企图通过构筑各种壁垒来阻止中国产品进口的做法,其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翻版”。联想到近几年中美之间在从纺织品配额到人民币汇率等领域的摩擦,以及美、中巨额贸易逆差的存在,人们有理由认为,美国人对美中贸易不平衡的不满,正在通过层出不穷的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发酵、升温。海外各种贸易保护调查轮番登场,“中国制造”在海外频遭围堵,与西方因中国经济外贸持续高速增长而不断渲染种种“中国商品威胁论”息息相关。国家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李玲透露,西方经济保护主义和贸易民族主义日渐抬头,矛头直指中国,最近的调查更显示,50%的德国人和70%的美国人认为贸易自由化会减少就业机会,欧洲原本主张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如德国、奥地利等立场动摇,南欧一些国家甚至极力倡导贸易保护。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各国在享受中国低价商品的同时,越来越多地抱怨中国商品冲击了本国产业。比如:在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情况下,一些因为中国出口而受到影响的美国利益集团,对贸易不平衡的现状产生了不满。于是,民间开始滋生出反华情绪,政府间的贸易也摩擦不断。专家指出,所谓“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问题迅速扩散为一场国际范围的信誉危机,其中掺杂的贸易冲突因素不可忽视。 频繁的贸易摩擦,无疑使“中国制造”今后面临更为严峻的外贸环境。据介绍,仅仅今年1-11月,中国遭遇“两反两保”案件就高达62起,遭反倾销案数量中国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反倾销案针对的是“中国制造”。此外,中国今年遭反补贴调查数量也跃居全球第一。中国出口产品面对的贸易保护摩擦焦点,2005年是纺织品,2006年是鞋,今明两年则是钢铁。”李玲指出,今年以来,已经有11个国家对我国出口的多类钢铁产品发起贸易保护调查,其中5起反倾销,3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1起保障措施调查,涉案1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遭遇国外贸易保护调查的15%。 当然,“中国制造”面临的危机并非仅仅止于贸易层面。如果更进一步探究,“经济增长模式”这个关键词就会浮现出来。 目前,“中国制造”的大部分仍然来自加工贸易,出口加工区在很多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之一。有关专家表示,中国制造业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人工成本低、环境成本低、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低等低成本优势,并由此形成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贸易顺差过大、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贸易,无疑已经使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有些失衡。于是,价格低廉———贸易摩擦———出口受限———产品过剩———结构失衡,成为“中国制造”始终绕不过去的怪圈。 长远来看,只有转变“中国制造”的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持续不断的贸易纠纷,这同时也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贸易摩擦几乎是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在走向发达经济过程中的必修课,能否处理好眼下这场贸易争端,是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关口。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对于中国来讲,国际经济摩擦时代已经来临,随着“中国因素”在全球贸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频繁遭遇贸易摩擦仍将不可避免。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中国第一次从舞台的边缘走到了中央。现在聚光灯已落到了头上,如何在WTO框架下维持国际贸易的长期稳定,所有观众在注视着中国的表现。中国人需要习惯这种被动的贸易摩擦,而且也要主动利用世界贸易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企业界尤其如此。回顾战后西方国家国际贸易史可以看出,尽管摩擦不断,但毕竟没有阻挡住各国对外贸易以比经济增长更快的速度发展,更没有真的引发大规模贸易战。这一方面是各方认识到发展国际贸易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另一方面,各国更重视的是在科研开发方面多下工夫,更快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升级。可见中国政府及每一个企业现在考虑的问题应是摆正心态,学会在摩擦中生存成长,学会利用规则保护自己的权益。 应当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制造”。产品中确实存在的质量问题不可回避,但有些国家借产品质量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的行为值得警惕。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为各国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或者妖魔化“中国制造”的行为只会导致两败俱伤。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做出的贡献是世界公认的,一味恶炒中国产品质量问题不仅会使中国企业遭受损失、工人面临失业的威胁,还会损害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中国坚决反对刻意炒作、从整体上丑化“中国制造”,但也要正视“中国制造”在质量安全上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目前国内一些企业生产者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比较淡薄,产品质量管理在很多时候还没有落到实处,少数不法企业制假、售假现象也时有发生。 “中国制造”是中国人发送给世界消费者的一张名片,提高产品质量,让“中国制造”百分之百合格、成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不仅是每一家中国企业的心愿,也是每位中国公民的期待,更是全世界消费者的福祉。只要我们在产品质量上下更大的工夫,在产品安全上下更大的工夫,在产品的销售渠道上下更大的工夫,用实力去抢占制高点,“中国制造”就永远不会被国外“妖魔化”所打垮,在历经“风吹雨打”之后,由“制造大国”变成“品牌大国”。到那时,世界消费者就更离不开“中国制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