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外金融企业并购符合国家战略,我们猜测平安再融资议案可能得到了监管层的默许
作者:王小罡
1月21日,平安董事会通过再融资议案:拟申请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股票和不超过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如果按照增发价70元/股计算,此次再融资规模达到1252亿元。而此前A股市场最大规模融资是中国石油668亿元和中国神华665.8亿元IPO,平安此次融资规模相当于以上两者之和。 公告一出,市场哗然。平安A股股价在此后的六个交易日内出现三个跌停。到1月30日,平安股价跌至71.10元,累计跌幅达到27.6%。同期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累计下跌25.8%和17.9%,上证综指累计下跌也达到14.7%。投资者口诛笔伐,群起攻之,认为平安“盲目圈钱”、“失去理性”、“疯狂扩张”。 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平安看似疯狂的举动背后,或许有我们容易忽视的理性逻辑。平安在此次公告中声称:募集资金净额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营运资金以及/或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我们认为,平安此次融资的主要目的是进行金融企业并购。 此次融资方案出台之前,平安已于2007年11月29日宣布,公司控股子公司平安人寿已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占其已发行股本的4.18%,总代价为18.1亿欧元。 富通集团的成长路径与平安集团非常相似,都是从地区性单一业务的保险公司,逐步发展到跨地区的综合类保险公司,再通过收购成立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而构建金融控股集团模式。起源于1990年的富通,由荷兰的保险与银行集团——AMEV/VB和比利时最大的保险公司——AG集团完成跨国合并后正式成立。此后富通陆续收购了荷兰Meespierson银行、比利时Aslk/CgerBank储蓄银行与荷兰VsbBank储蓄银行,并于1998年收购了比利时最大的银行——通用银行,成为全球顶级金融控股集团之一。2007年财富全球500强榜单中,富通位居第二十名,在全球金融集团中位居第六名。 在战略层面上,平安参股富通,有利于平安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深化和银保业务新模式的探索,也有利于公司学习金融控股集团的相关制度安排方面的经验。1993年以来,平安始终坚持“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目标,努力打造以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为核心,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发挥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以求创造稳定可观的股东回报。 尽管富通集团股价近期继续下跌,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平安参股富通仍然不失为理性明智之举。 至于此次平安融资背后的海外并购对象,究竟是保诚、汇丰,还是另有其它,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当海外金融机构股价不断下跌,保诚等公司静态市盈率已经降到10倍以下,我们估计平安未来的海外投资,很可能类似于参股富通那样,以银行、保险或者资产管理为主业,这符合平安长期发展战略,并有望带来长期稳定可观的回报。 平安出海符合目前国家金融战略的需要。因此,我们猜测平安再融资议案可能得到了监管层的默许。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内外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当前打破困境的优先选择之一,就是提高海外投资规模,特别是长期投资规模,从而降低本币升值压力,缓和内外不平衡的问题。平安集团在海外投资方面有两大优势:首先,作为以保险为主业的金融集团,平安的负债久期长达15年以上,适合进行长期投资。其次,平安集团股权分散,更像是民营企业,而非国有企业,相比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国家队”而言,主权色彩比较淡薄,海外投资的政治阻力可能较小。 (作者为东方证券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