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翔 大凡去过香港之人,无不感叹其楼高、人多、街净、景美,而香港于我的感受最深的是:街道太过狭窄,车流实在快速,人行如此便捷。既鲜有堵车现象,更罕见交通事故。我十分纳闷:算上流动人口,香港有近700万人,拥挤在这狭小的方寸之地,却不见嘈杂,不显躁动,不觉压抑。整座城市因顺畅而宁静,因有序而祥和。
![html div隐藏与显示 “显政”与“隐政”](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004046666090.jpeg)
试想,如果将这样一座城市置于内地,情形会怎样? “长官意志、政绩工程、马路‘拉链’、千城一面”,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审议城乡规划法草案时指出的城市规划四大问题。 近几年来,内地城市的道路是越修越阔,双向六车道、八车道、甚或十车道,“阔气”逼人;楼房是越建越高,十几层、几十层,高不可攀;夜灯是越照越亮,高架灯、霓虹灯、景观灯,亮如白昼。不可谓不大气,不可谓不宏伟,不可谓不“动感”,可似乎就是美丽不起来,甚至让人“堵得慌,挤得闷,脏得痛,乱得烦。”原因何在?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香港与内地城市,硬件建设确有差距,软件管理更是天壤之别。香港人口之众、车辆之多、道路之窄,非我们能比,而香港城市管理规模之细、处罚之严、坚持之恒,更非我们能及。正是在这种长期不懈、无微不至的严格管理之下,使得港人有了强烈的规则意识,牢固的法纪观念。于是你在街道上就很少看得到乱吐乱扔者、打架滋事者,也鲜见公共场所吸烟者。你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斑马线处,只要是指示人可以通行的绿灯亮了之后,不管此时是否有人通过,来往车辆一定会停下等候(尽管无电子眼拍照)。而那种乱穿马路,车挤人道的情况肯定是没有的。正是这种礼让守规,让城市显得有条不紊,宁静祥和。许多人把这归功于香港人较高的文化程度和良好的文明素质,我不以为然。我认为这应该主要得益于其长期的规范与管理。我们不能总是把交通堵塞简单责难为车多路窄,更不应将环境脏乱粗暴地指向市民素质不高。因为人是需要教育与教化的,人也是可以教育与教化的。领导者应有引领社会风尚之贤,要担培植文明习惯之责。 我们许多城市脏乱嘈杂、拥挤不堪的症结就在于宣传不深、引导不力、管理不严、坚持不够。我们也有管理,但往往是“管理一阵风,治理靠运动”,于是就有了“检查来了全民动,评比完了无人问”之景象。这说透了还是一个政绩观的问题。我们过分强调经营城市,却忽略了呵护城市;过分强调建设城市,却忽略了打理城市;过分强调物质城市,却忽略了精神城市。一些决策者们喜欢在“大”字上做足文章,热衷于“高”字上下狠工夫,却不屑为“小”字动点脑,不愿和“本”字打交道。将“显政”做得轰轰烈烈,让“隐政”落得冷冷静静。这种不求固本清源,尽图表面风光的工作作风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它实际上是一种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表现。为政者身居高位,把握要害,在文山会海、迎来送往、觥觚交错中易气浮、易迷糊、易骄横。所以决策者们始终持有一颗宁静的心至关重要,十分难得。若为政者时时宁静,处处平和,则一定会胸怀一种打基础、管长远的气度,饱含一腔重内涵、固根本的热忱,积蓄一身抓要害、促发展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