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经营的三大关键 学丰田的三大关键门槛



    文/施炜

 流量经营的三大关键 学丰田的三大关键门槛
  中国企业真正需要学习的,同时也是最难学的,是TPS技术背后的管理思维,以及系统性的管理逻辑。

  今年6月,我随“《中外管理》访日研修第三团”赴日本丰田公司参观学习,收获颇丰。之前也读过一些介绍“丰田生产方式”的书籍,但身临现场,感受、体会自然更加真切。

  从管理技术角度看,“丰田生产方式”并不复杂。现代信息技术已使“准时生产”变得较易实现,高度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的制造设备也为“均衡生产”、“工序中保证质量”提供了条件和支持。

  从1980年代起,我国企业开始学习包括“丰田生产方式”在内的日本管理经验,部分企业已取得成效(如海尔等),但从制造业整体看,仍有较大差距。

  那么,中国企业向丰田学习的难点在哪里?如何从形似到神似?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真正需要学习的,同时也是最难学的,是其具体管理方法、技术背后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思维,以及系统性的管理逻辑。

  穷人管理学

  丰田专家称TPS是一种“穷人管理学”。1950年代丰田公司陷入经营困境,催生了“彻底消除浪费”的朴素理念:必须以销定产,否则出现成品库存将使公司资金链无法承受;必须等到客户订单完全确定、不会更改时才会组织生产,否则存在积压的风险;必须按必要数量多频次“准时”采购,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周转得更快;必须尽可能“少人化”,否则工资支出压力更大。

  从丰田喜一郎、大野耐一,到后面的继任者,哪怕家大业大,“穷人”和“巧媳妇”的企业文化基因始终未变,且已做到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境界。

  而我国的企业(尤其是民企)大都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市场机会爆发性涌现;土地、劳动供给获取较易;生产要素价格低廉,即使有成本压力时,也可以采取“外部式”解决——压低工资,挤压上下游,甚至牺牲品质。也就是说,企业的“米”较多,管理者也就缺了“穷人”的感觉和做“巧媳妇”的动力。换言之,对一些中国企业来说,可能还未到向管理要效益的阶段。这或许是我国企业学习丰田的最大障碍。

  改善无止境

  不可否认,国内有不少企业管理者愿作“穷人”定位,希望成为“巧媳妇”。但是,做丰田式的“巧媳妇”很难。难在何处?本期访日研修团的企业家们几乎一致认为:最难学的是“持续改善”。

  “持续改善”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内在精髓。其主要特征:

  其一,它是一种“组织机制”。“持续改善”是团队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它是工作时间内的必要行为,而非业余行为;它是持之以恒的长期行为,而非短期、不连续行为;它是积累信息和经验、形成“组织记忆”的智慧行为,而非知识断裂式行为;它是以“闭环式”流程为支撑、以制度为保障的规范、精细行为,而非随意、运动式的粗放行为。

  其二,它是一种精神状态。即探究规律、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坚持不懈的内驱意志力及思维方式。“持续改善”的精神,我把它概括成“理性的偏执”。所谓“理性”,是指从顾客导向原则以及外部竞争要求出发,找出合理的方法,进行点滴性、细节性的改善,既提高运作效率,又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及过程。所谓“偏执”,意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一根筋”精神,以及“永无止境”的极致化倾向。

  通过上面的分析,“持续改善”之所以难学,也就有了答案:作为一种“组织机制”,第一,它具有“长期化”属性,起长期治本作用,需长时间的积累和完善,需沉淀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传统”(这一点尤为重要)。而我国的一些企业管理者长期以来在创业及企业高速成长的背景下,形成了短视、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的投机理念,以及与短期目标有关的管理风格,显然不利于“机制”的培育和延续,不利于“传统”的养成和传承。

  第二,它具有“整体性”属性,是包含诸多要素和环节、内部高度一体化和结构化的体系。因此做起来复杂程度高、难度大。对我国管理者来说,欲建设一个“体系”,既有专业能力方面的制约(相当多的人缺乏系统思考能力),也有观念上的障碍。此外,国内许多企业尚未形成较稳定的职业管理者队伍(管理人员流动较大),也对建设“体系”不利。

  第三,它具有“团队”属性,是一种“人际关系模式”。涉及对人的尊重、长期合作、民主化沟通、公正和信任、集体主义,以及上下级之间双向责任等团队内部准则。这是中国企业实现“持续改善”的深层次难点。由于成长时间较短,加之社会文化背景复杂,许多企业的组织文化正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呈现出动态特征。同时,由于历史短暂,企业与企业之间内部准则的差异往往较大,同一企业内部往往也表现出不一致、不稳定和不清晰。也就是说,“持续改善”所包含的组织文化要素尚未形成或尚未定型。

  “持续改善”的精神特征:“理性”和“偏执”,某些中国企业管理者似乎也是欠缺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究事实真相和客观规律的驱动力和思维强度不足;二是思维方式上的“大而化之”,不够严密和细致。至于“偏执”,更和我国一些企业管理者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

  此外,“持续改善”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活动,其组织作用的是中基层管理者。他们的精神状态对“持续改善”能否长期、有效进行无疑至关重要。而我国一些企业的利益结构、权力结构以及文化结构还无法使中基层管理者产生归宿感,也就削弱了他们“持续改善”的动机。

  “能力”,还是“绩效”?

  在日研修期间,凡与丰田等日企管理人员座谈,中国企业家们必提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绩效管理(考核)”。日本人经常一脸茫然,对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最重要也最基本的问题似乎无从回答。原因在于丰田等企业长期以来用能力提升和持续改善替代“绩效考核”。

  饶有意味的是,我国企业对“绩效考核”这一“美式快餐”大都非常热衷——见效快,简单易行。对中国企业来说,环境变化快且机会多,通过“绩效管理”使企业的动力及压力迅速增强,使企业能量迅速扩大,几乎是一种必然选择。同时,由于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流失、全社会职业道德状况不佳,不得不采取“刚性”、“压力式”的管理方法。再者,日本经济长达10年低迷期,风头强劲、起产业领导作用的多为美国企业,而管理借鉴总是以成功者为标竿的。最后,“绩效管理”暗含了民营企业在“组织与人”的关系方面权利、责任不对称的局面——企业对员工权利较大而责任较小,以及“上-下”方向的权力文化。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通用管理方法的价值,不言而喻。问题在于我所接触过的部分企业将它替代能力管理,忽视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基础。在“绩效管理”方面,目前存在若干种不良倾向:一是短期化,企业运作对涉及核心能力的长期目标无暇顾及;二是技术化,过于依赖“数据”管理,甚至被数据所“异化”;三是表层化和简单化,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解决绩效背后的深层原因;四是感性化,用“绩效管理”的理性形式掩盖非理性内容——某些企业的所谓绩效目标其实是领导人的“梦想”;五是集权化,从上而下压指标,不注重员工的自主管理和团队的民主管理。

  其实,以“能力”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比单纯以“绩效”为中心要难得多。它要求企业管理者有尊重人、关怀人的天性和情怀,“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视野和胸怀,“企业是所有人的共同体”的认知和境界,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素质和能力。企业既要形成“能力”开发的体系——程序、方法、制度、技术等,同时也要形成“能力”开发的组织氛围和文化场。

  应该说,日本式的“能力”提升是艰难甚至残酷的。但只要在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大舞台上,那么这种“残酷”,也是中国企业所无法回避的。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企业能融合美式管理、日式管理、中国文化传统及管理经验,将“能力”和“绩效”两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管理新模式。管理

  (本文作者系华夏基石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中外管理》赴日三团成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2176.html

更多阅读

丰田与现代:衰退与增长背后的原因

   自2008年以来,丰田结束了70年持续盈利的光辉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多次的召回以及衰退局面,在其最受消费者欢迎、盈利最高的美国市场,即使是出现了2005年以来罕见的整体增长环境,丰田的销量依然是下降的。2011年,丰田滑落为第三大汽车制

中国企业融资渠道 丰田之道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强大丰田的时代来临 2008年8月1日,美国专业调查机构——汽车数据公司公布统计数据显示,丰田汽车公司2008年上半年的全球销量为481.794万辆,超过通用汽车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而丰田的利润甚至超过了通用与福特、戴克三大公司的总

丰田文化:培养精益求精的员工

全世界的公司都在试图改进流程。一个新的趋势就是使用精益六西格玛程序。精益六西格玛程序曾经带来过巨大的短期效果,但是却不具有持续性。我们认为其缺失的元素恰恰是能够产生长期效果的丰田文化。很多企业他们只学到了TPS 的“形

苏安:丰田危机源于落后的危机管理体制

苏安  目前发生的大量召回事件并非是丰田汽车技术和质量劣化的象征,但暴露了它亟需解决的问题:成功实现全球性扩张后如何贯彻自身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渗透已有的品质管理体制,并建立统一的危机管理体制。 被誉为“全球最强”的丰田

声明:《流量经营的三大关键 学丰田的三大关键门槛》为网友只對鉨癡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