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信和张嘉倪冷战 粮食冷战



 □姚望/文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如果没有吃的了,人的生存问题解决不了。那就是天大的问题了。在剑拔弩张的冷战岁月里,粮食这个关乎民生根本的问题也成了不同国家间进行战略对抗的工具。这一工具也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断绝交通

  以一些民众的生机为威胁以获得相应的政治目的,是这类制裁的关键点。其中包括断绝交通。在人类漫长的战争历史中,围城是最传统的一种。1948年的柏林危机就是一例。

  二战后德国全境被盟军分区占领,柏林也被分成了不同的占领区。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苏联提出反对。这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苏联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D”记德国马克,并拒绝美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

  西柏林位于大片苏占区的腹地,居住着250万居民以及西方国家的占领军。西柏林不生产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它的生存完全依赖陆路、水路运输。在陆路和水路交通断绝后,人民无食物可吃。美国决定对西柏林实施空中补给,代号为“运粮行动”。通过密集的空中运输,维持了西柏林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打破了苏军的计划。

  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9年5月12日解除对柏林的封锁。

  这一次禁运的突破,主要得益于空中交通的发展以及西方国家维持自身利益的决心。但更重要的是凸显了冷战的特点,那就是双方不希望直接发生武力冲突,而是通过非武力的方式逼迫对手就范。

  二、断绝粮食供应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苏联、日本等国是最大粮食进口国。美国是最大粮食出口国,而大多数出口国是美国盟友,使得美国认为有可能与其他出口国联手对某个主要进口国粮食商业进口实施禁运,从而实现特定的战略目的。但是这种理论在围堵苏联的时候遭到了挫败。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认为这是对其战略利益的挑战,又不愿武力介入,于是动用粮食禁运这一武器。卡特政府1980年1月4日公布禁运政策。随后主要出口国加、澳、欧盟同意参与,美国希望对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造成破坏性影响,从而给苏联带来国内政治压力。然而,1980年苏联进口粮食达3120万吨,与计划进口量仅差10%。从而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很微小。1980年是大选年,里根当选总统,他在就职后取消了禁运。

  这次禁运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世界不是铁板一块:1.出口国达成共识困难。美国及其盟友发起禁运了,但是其他国家抓住商机,泰国、西班牙、瑞典这些以前通常不向苏联出口粮食的国家,开始向苏联大量出口粮食。2.难于控制粮食的转口输送,美国等国粮食卖给第三国后,转卖给苏联。3.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美国是农业出口大国,禁运触犯了相应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批评政府并要求政府给予补偿。这也成了总统大选期间的一个对卡特的攻击点,里根上台后就据此废除了禁运。

  这也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多元化的现实。

  三、国家形象的武器

  冷战也是两个不同国家体制的斗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国民生计,也为了彰显制度上的优越性,从而猛抓工农业生产。中国和苏联在这一过程中为国家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但是在政策的推行上,走了一些弯路。

  以中国为例,1958年到1960年开展了大跃进运动,希望短时间内国家能赶英超美。在农业领域,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官员为了向上级争功,“浮夸风”盛行,如1958年7月份,湖北长风农业生产合作社,早稻亩产15361斤,放了一个大“卫星”。同年农业部公布夏粮产量同比增长69%,总产量比美国还多出40亿斤。这些账面上的成绩代替不了现实。

  随后就发生了1959~1961年的,名为“三年自然灾害”的大饥荒,饿死了许多人。

  几乎同时期,苏联的赫鲁晓夫也希望通过狠抓粮食生产来展示优越性。包括他在全国不顾地域地推广种玉米,虽然在局部有成效,但是在其他许多地方颗粒无收,从而导致了1963年全国性的歉收。1964年,赫鲁晓夫把地方的党委分成工业党委和农业党委,以加强农业生产的管理。但是这导致了官僚机构扯皮,行政效率低下的毛病,并成为政敌让他下台的口实之一。

  在这里,粮食就成了成就的指标。但在缺乏科学的规划基础上,往往导致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四、以粮食为诱导

  禁运是一种手段。但是通过粮食援助也是一种改变其他国家立场、实现本国战略利益的方式。

  1959~1961年间,中国严重饥荒时期,中苏两国关系有交恶的趋向。此时,美国总统肯尼迪及其政府认为,给美国带来了调整对华政策的契机,尤其是在和苏联对抗的大背景下,缓和中美两国关系,能够缓解美国的战略压力,于是决定尝试通过粮食援助以实现这一目标。为此,美方制定了援助中国的方案,并通过不同渠道向中国传达这一信息。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中国特使王炳南表示,“中国人民绝不依靠别人的施舍而生活,更不会拿原则去做交易”,因而拒绝了美国的粮食援助提议。美国以粮食援助来获得盟友的计划再次遭遇了挫折。

 方中信和张嘉倪冷战 粮食冷战
  不过美国也有成功的范例,如在冷战时期停止对印度的粮食援助,最后迫使印度跟美国改善关系。

  冷战时期的粮食武器,展示了这样的景象,涉及民生的这些物资也成了武器。但是是否奏效还要看各个对象国的态度,以及通过多种手段对抗制裁和引诱的决心。在今天,这种粮食武器更会具有全球化的特点。

  (作者为莫斯科大学世界政治学院博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2130.html

更多阅读

方差和标准差的年化问题 方差 标准差 协方差

现有一个投资组合,假定该组合的日收益率序列用250(一年按250个交易日)个变量表示:,并且假定这250组观测值独立同分布,那么可以计算该投资组合的年化方差和年化标准差。首先,年化方差和年化标准差的统计对象为年化收益率变量,所以我们首先构

声明:《方中信和张嘉倪冷战 粮食冷战》为网友菲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