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成果 这三十年 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成果梳理(中)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文/李德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市场功能日趋深化,市场制度逐步完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主要融资工具融资总量达到4.97万亿元,通过中国金融业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成果 这三十年 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成果梳理(中)
  货币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在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背景下,企业的跨区域活动与贷款的属地发放、计划指标管理产生了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人民银行允许各银行之间横向融通资金,即同业拆借资金,并于1986年10月,下发了《关于推进金融机构同业拆借有关问题的通知》,于是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资金拆借市场。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1993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强调中央银行资金管理权的集中,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并强化统一法人管理的方向。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家商业银行组建的同业拆借中介机构,成立由各地人民银行牵头组建的会员制或股份制的融资中心。

  货币市场最初以信用放款的同业拆借为主,1995年以后,随着国债发行制度的改革和人民银行开始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债券回购逐渐成为货币市场的主要工具。1996年1月,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金融机构间的同业拆借市场,同年6月放开了对同业拆借利率的管制,实现了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市场化。1997年6月,为了防止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使过热的股市行情加温,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各商业银行停止在证券交易所证券回购及现券交易的通知》,商业银行从交易所撤出,为保持债券交易的连续性,人民银行依托国债登记公司为商业银行开辟了询价交易的银行间市场。1997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做出决定,停止了融资中心的自营拆借业务,全力清收融资中心逾期拆出资金,同时严格控制同业拆借市场风险。1998年初,为便于商业银行加强内部资金管理、批准了商业银行可以授权分行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1999年10月,批准保险公司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

  2007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者包括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农联社、城市信用社、信托公司等多种类型机构投资者717家,比2006年末增加14家。2007年,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日均交易额屡创历史新高,市场规模快速扩大。2007年,交易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累计成交1.8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8%。2007年1月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行,推动市场化产品以Shibor为基准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并不断创新。

  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又一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颁布,自1996年1月1日实施。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了再贴现率和贴现率的确定方式,决定再贴率作为一种基准利率,与同期再贷款利率脱钩;决定贴现率由再贴现率加点生成,与同期贷款利率脱钩,浮动利率扩大。

  改革后,中央银行可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贴现率及市场利率水平;商业银行可根据票据风险度和企业的资信情况,合理确定票据贴现的利率水平,适当增加高流动性的票据资产。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一批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发达、幅射力强的中心城市票据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近些年来,货币市场已成为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平台。

  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债券市场:中国于1981年7月重新开始发行国债,从而结束了中国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长达20年的"无债时代"。1988年,财政部允许国库券在全国61个城市分两批试行流通和转让,奠定了国债二级市场发展的基础。1991年,财政部组织了国债的承购包销,首次将市场机制引入国债一级市场。1993年,国债市场推出了一级自营商制度;1996年,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全面走向市场化,国债发行方式实现了由承购包销向公开招标过渡,初步建立了"基数承购、差额招标、竞争定价、余额分销"的市场化发行模式。1984年,为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一些由银行贷款的在建项目出现资金不足,银行开始发行金融债以支持这些项目的完成,利率一般高于存款利率。此后,金融债成为银行的一种常规性融资工具。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债券公开市场操作,积极运用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节金融机构总体流动性,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研究了"中央银行债券招投标系统"和债券招标发行的具体办法,制定了《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发行金融债券规定》等规定,大大丰富了市场交易工具。

 从1982年开始,为满足信贷资金之外的生产资金的需求,我国的少量企业开始向社会或企业内部集资并支付利息,最初的企业债开始出现。1984年,中国从农村到城市兴办集体企业和联合企业,不少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甚至一些国营企业也开始"以资带劳"、"以劳带资"等方式向职工筹集资金或向内部职工有偿借款,形成了企业内部债券。1989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企业内部集资管理的通知》,使全国企业内部债券管理走向统一和规范化。1985年,针对通货膨胀,人民银行加强了信贷规模控制,同时为了不对在建项目造成过大冲击,人民银行也批准了一些没有获取足够贷款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专项用于项目建设,以后几年也曾批准一些企业面向社会发行9个月以内的短期融资券以满足企业临时性、季节性资金需要。1993年8月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债券发行规定了规模控制和审批制,并强制要求银行担保。2005年5月,人民银行率先在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上实行备案发行,从而促进了上市公司债券发行和一般企业长期债券发行从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企业债的发行量从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207.5亿元增加到2005-2007年分别2046、3938、5069亿元。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以场外为主、交易所市场为辅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200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活跃,累计成交15.6万亿元。市场品种进一步丰富。2007年,共有7家财务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金融债券150亿元,3家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122亿元,国内金融机构在香港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100亿元。

  股票市场: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拉开序幕后,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农村开始了股份合作制的探索。在农村改革的带动下,城市的集体企业和国营企业也开始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创办股份公司。1982年11月,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在深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成立,该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300万元,成为新中国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的第一家股份公司。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诞生,并于1985年1月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50万元。自此以后,股份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沈阳、成都等地迅速发展起来。

  在1986年以前,所有的股份制企业都是不上市的公司,1986年9月,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办了股票柜台买卖业务,以挂牌方式,公开委托买卖股票。1986年9月26日",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和"上海延中实业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通过静安证券部上市,开创了新中国股票交易的历史,也促进了中国股份制的发展。

  1990年12月29日,中国首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也于1991年7月在试营业的基础上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股票集中交易市场的正式形成。1991年底,推出人民币特种股票(简称B股)试点。1993年5月4日,国务院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12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证券法》,并决定于1999年7月1日起施行。

  2000年以前,我国股票发行体制是行政性的,即由监管当局运用发行额度、发行指标等行政性手段对股票发行实施行政控制。1999年9月成立了发审委。2000年3月,中国证监会取消了股票发行额度、发行指标等行政性手段的限制,开始落实《证券法》规定的股票发行核准制。证监会于2004年对股票发行价格取消核准,实行询价制,促使股票发行定价机制逐步走向市场化。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国务院于2004年1月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后,中国资本市场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985年9月,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试办。1987年,该公司正式成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证券经营机构数量迅速增加,业务范围也迅速扩张,开始多方面承做投资银行业务。在2004年前后,问题充分暴露,风险集中爆发,全行业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证券监管部门按照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的原则,对证券公司实施综合治理。

  2007年8月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成功结束,实现了各项主要治理目标。截至

  2007年末,全行业106家公司总资产17211亿元,净资产为3237亿元,分别是综合治理前的2003年底的352%和265%。在人民币资本项下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中国于2002年12月实施允许经批准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参与A股二级市场交易的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截至2007年底,已有5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其中49家获得99.9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有13家银行(包括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展QFII托管业务。中国于2006年5月实施允许经批准的境内机构投资于境外证券市场的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截至2007年底,有15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5家证券公司获得QDII资格,总额度245亿美元。

  2005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到2007年12月31日,已完成或进入股权分置改革程序的上市公司市值占应改革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达到98%,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保险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1979年4月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务院批准了中国人民银行分行长会提出的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建议,并于当年11月召开了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从此保险业在中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自1985年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规定》后,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先后在中国成立并迅速发展起来。1992年9月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外资保险公司开始介入中国保险市场。199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颁布实施规定了产险、寿险分业经营的原则。

  2002年2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国家又对国有保险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03年11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以H股成功上市,开创了保险公司利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先河。此后又有多家保险公司在境内外市场上市融资。

  2007年末,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8家,保险公司10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0家。2007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是2002年的4.5倍。2002年以来,保险业保持年均18.2%的增长速度,2007年我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7035.8亿元,同比增长25%,保费收入是2002年的2.3倍。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平均每年上升1位。5年来,我国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6800多亿元。保险公司已经成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截至2007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7万亿元,资金运用收益超过前5年的总和,达到2791.7亿元,投资收益率为历史最好水平,初步测算,全行业利润总额672.7亿元。

  外汇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在1994年汇率并轨前,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即企业出口收汇结汇后,国家按照规定的比例给予出口企业外汇留成额度,用汇权利归企业支配。1985年,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1988年3月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部分计划单列市普遍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负责办理本地区企业、部门、地方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外汇额度和调剂业务。在北京成立全国外汇调剂中心,负责办理中央部门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外汇额度和现汇的调剂业务。到1993年,全国建立了18个外汇调剂中心,外汇调剂量逐步增加,形成了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1993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决定于1994年1月1日起推进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从那时开始我国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以1993年12月底的调剂市场价1美元=8.72元人民币为改革后的统一汇率。1994年4月1日,在上海成立了全国统一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并于4月4日正式运行。

  近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运行平稳,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增强。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外币间买卖业务,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银行和业务范围。2007年8月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适用于中、长期汇率风险管理的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并于12月10日正式上线交易。2007年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运行平稳,询价交易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外汇市场会员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掉期交易活跃,成交量大大超过远期交易。2007年,人民币掉期市场成交量增长5.2倍,银行间远期市场成交量增长59.2%,主要成交品种为美元/人民币。2007年,8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并89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成交品种主要是美元/港币、美元/日元和欧元/美元,成交量合计占全部成交量的86%。2007年末,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中间价为7.3046,比上年末升值6.9%。

  黄金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2001年11月23日,中国黄金协会正式在京成立。11月2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挂牌运行,黄金可以自由买卖,中国黄金市场全面放开。针对人们的新的投资需求,黄金托管、黄金储蓄、黄金存折投资等一系列新的业务逐步摆上银行的柜台。2007年10月12日,批准了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了黄金中远期交易品种,11月5日正式在黄金交易所上线交易。2008年1月9日,批准了黄金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稳步开展黄金期货交易,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现货市场、远期市场与期货市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巡视员,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2044.html

更多阅读

企业家精神与未来 未来三十年的四代企业家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些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翘楚。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领先于那个时代,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些企业家超越于那个时代的普遍认知! 未来三十年,在中国经济舞台上陆续唱主角、并主

第2节:三十年奇迹背后的故事(1)

系列专题:《最受欢迎的财经脱口秀节目:冬吴相对论》  中国奇迹  三十年奇迹背后的故事  精彩语录  “所有的快感都来自于压抑。”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做的很多工作,成了今天巨大成就的一个看不见的历史红利。  中国改革开放

浙商创业园 下一个三十年,浙商需要什么创业模式?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尽管曾经一味推崇浙商的勤奋和智慧,然而一个话题却一直缠绕我的思维: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这些创业者们的模式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是否经得起后人们的推敲?回顾这三十年,我们会找到很多让我们扼腕叹息的理由。相当

团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瞄准下一个三十年

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三中全会”一词,在中国是非常“Power”的。1978年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道历史的分界岭,宣告了建国以后前三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那时到现在,又是三十年过去

声明:《中国改革开放成果 这三十年 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成果梳理(中)》为网友一寸時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