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速金融中心建设



众所周知,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在不远的将来,北京将成为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今年,北京市明确提出“金融中心”的定位,而在此之前,上海、深圳与天津等城市都已经提出建设全国或者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北京金融中心”的横空出世无疑导致对金融中心地位的争夺日趋激烈,社会各界对此的看法也是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李诗洋

  2008年5月初,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这是北京市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意见》提出了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即北京是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北京金融功能区空间布局将呈现“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新格局。通过建立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首都金融业的创新力、集聚力、贡献力和辐射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事实上,“金融中心”在北京的定位中,曾经是一个被回避的词汇,北京历来最重要的特色是政治和文化,“金融中心”在今天首次出现在北京市定位中,曾反复被斟酌了至少两年。但该提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我国的上海、天津、西安、重庆等城市都曾提出要打造或国际或区域的金融中心,北京这次也提出建金融中心,应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如何平衡之间的关系?北京除了政治、文化中心外,是否就此新添金融中心的定位?

  支持方:金融中心定位趋势使然

  大部分经济学家和金融业界人士对于北京的金融中心定位是持肯定态度的。

  首先,专家们指出,《意见》的定位和目标都是基于北京已具备的金融资源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服务业的要求。客观来说,北京金融业定位和目标的出台是基于北京金融业发展的现状,近年来,北京金融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金融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初步形成了与北京地位相称、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业发展格局。2007年,北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26.3亿元,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5%,北京经济贡献率达到10.1%,已成为首都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产业。目前,北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资金清算中心。截至2007年底,北京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77万亿元,占全国的9.4%;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9万亿元,占全国的7.2%。人民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人民币清算占全国的38%,外汇清算占全国的50%。北京的环保压力大,土地资源紧张,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也不适合发展农业,而是要发展高端服务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是核心内容之一。北京的高科技园区、国际商务区的发展水平,在全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而金融必然渗透在所有这些经济增长点上。因此,专家们认为,对于正在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的北京来说,此次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口号来得及时、恰到好处。

  其次,专家们利用众多客观条件来证明,北京发展金融中心,拥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一是体制优势。北京作为首都,是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一行三会所在地,更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所在地,各大跨国公司、外资金融巨头必需在北京设立机构,这一体制优势至少在中期内不可能改变。二是金融资源优势。就金融机构及其掌控的资源来说,北京较之香港不遑多让。目前,四大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北京,而这四大银行的业务占据了中国银行业业务总量的60%以上;此外,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总部也多半在北京,这意味着北京将集中中国银行业资金总量的80%左右;而保险和证券等行业的大公司总部也几乎均在北京;在国资委公布的直接监管的191家企业名单中,总部在北京的又占了绝大多数,这些企业拥有6.9万亿元净资产,占到了整个国有资产总量的60%以上。可以说,中国现实金融资源至少有60%集中在北京。三是北京做金融中心,内容相对具体,它并非空泛的“金融中心”,而是围绕银行业展开的一系列金融业务中心,目前其着力建设的是银行风险管理规范中心、支付结算中心、信息和数据处理中心、行业标准制订中心、银行批发业务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金融中介服务中心。这样北京更容易将建设金融中心的内容做实。四是北京的确在政策制定和人才信息方面相对于中国其他内地城市有不可动摇的优势。就目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而言,北京已是全国最高,大约在16%左右。就国内金融业务而言,虽然北京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所谓首都不应成为金融中心的说法难以成立,世界各国的金融中心大多就是其首都。一个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个区域经济客观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不管有没有人为的推动,北京的金融中心地位已经客观存在。

 那么,北京金融中心的出现是否会与其他金融中心发生冲突和矛盾呢?专家和金融业界人士们认为,尽管目前上海、深圳、天津等地已纷纷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口号,并各有各的优势,但北京此时提建设金融中心不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一个国家多金融中心并存,在世界上并不少见。比如美国,纽约是总的金融中心,波士顿是基金管理中心,芝加哥是期货中心,还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也同样是区域性金融中心。目前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很大。中国很可能需要形成几个金融中心,来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进行辐射、提携。目前,我国金融中心的提出,各城市有各自的优势,也都是按照国家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做出的必然选择。比如深圳将和香港一起成为辐射我国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上海将成为辐射我国华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北京除了将成为全国的金融调控中心外,还将为华北地区提供金融支持,并成为国际金融机构入驻中国的首选之地。很明显,各个金融中心的服务方向将是不一样的,这将为各个金融中心带来切实的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机遇。因此,北京的定位和目标,不构成对任何城市的竞争,是发展趋势使然。将北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不是改变城市定位,而是在国务院批复的城市规划基础上,明确发展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这只是对北京金融产业的定位,不会改变北京作为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定位。并且,这种多金融中心格局将会对周边地区产生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影响,而彼此之间的支持合作还将提升中国金融业的整体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

  由此可见,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心,北京走向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

  反对方:北京不应再成为金融中心

  历来对于同一件事物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北京金融中心”的看法也不例外,在得到诸多肯定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诘责。

  首先,持反对意见的专家指出:建立金融中心与北京市的定位并不相符。当然,大部分专家承认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权力中心,发展金融业具有先天的优势,北京明确提出将依托“一行三会”(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业监管的总部优势,发展金融产业。但是专家们也指出,作为首都,北京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心态,也是无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表现。其实,北京发展这些年来已经出现了几乎所有的大城市病灶,人口集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物价不稳、城市的生存成本和维护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都与作为一个首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历史古都的独特地位不一致。并且,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北京为了完善金融业一条龙的中心地位,建立证券交易所,乃至期货交易所和黄金交易所也就成了当然的选择。试想北京在删除了建设经济中心的城市目标后,又冒出这么多的经济领域最活跃的因子,北京“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必然受到影响。甚至有专家提出,北京最好主动放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转而以首都的政策影响力和资源优势,全力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如能这样,国际金融中心虽然与北京无缘,却更符合首都的定位和全国整体经济布局。

  其次,部分业界人士指出,北京还不具备成为现代金融中心的条件。金融中心需要适应金融业发展的环境、文化、气氛、传统、习惯以及法律基础等软条件,并不是划出几条街道、建几栋大楼那么简单的事情,政府短期的优惠政策也不可能成为影响金融业长期发展的推动因素。目前在北京的金融街上虽然集中了一些国家级金融管理机构、全国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部,但是这些机构基本上是决策、监管、调度的功能,而不是全国性的交易中心,因此北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中心。另外,回溯一下北京市相关部门近几年对于金融业发展的措施,大家发现面对近年来日渐升级的金融中心角逐赛,北京市目前并没有多少领先优势。有足够的数据和事实证明,2001年前后,原本在北京注册的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分别改迁到上海和深圳;而许多新成立的金融机构也都因为税收等优惠将总部设在沪、深两地。长时间缺乏全国性政策为北京吸引金融机构增添了不少难度。

  部分专业人士指出,即使社会暂时承认北京目前可以成为金融中心,但北京仍然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界的专家认为中国的香港现在已经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了,未来上海会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不太可能在中国再出现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言下之意是认为北京不会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无独有偶,国内也有专业人士表示,北京作为我们国家的政治中心,它之所以目前是金融中心,是因为有很多的大机构都进驻北京,它才成为中心。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上海跟国际接轨的程度到了一定的时候情况便会改变。所以,很多人认为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定在上海,而不是北京。

  孰对孰错,何去何从?

 北京:加速金融中心建设

  如果要判断一下上述两派的观点孰对孰错,我们恐怕很难下定论。事实上,金融中心之争的背后,反映的是各大城市重视金融业在现代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努力改进政府角色,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从提高中国金融业整体实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辐射区域经济的角度看,京沪、乃至天津、深圳、重庆等城市间,在发展金融服务业方面存在良性竞争的关系。

  一般来说,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意味着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为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我国金融体系效率的提升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2007年以来,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最高交易纪录达到4100亿元,总开户数超过1亿,A股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与纽约的差距逐步缩小。可以说,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离我们越来越近,至于哪个城市能堪当大任,不少专家认为,还得由市场说了算。

  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真正的争夺不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或者其他城市之间,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向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迈进。那么以北京、上海、天津或者其他城市现有的基础,距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多远?从国际经验看,首都、央行所在地都不是最重要的条件,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要义是拥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资本、人才、投融资交易、中介服务高度集中,并且具有跨国辐射的能力。成就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巨大的实体经济作为后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财富的积累,以及城市建设的进步,都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金融体系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尽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我国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了一个基本上与国际标准相符合的资本市场。然而,我国距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还有一段路程要走。其一,我国经济发展虽然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与发达国家距离较大,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较小,金融中心所依靠的经济实力欠缺,制约了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其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市场运营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就需要自由的金融市场,宽松的监管环境,能够推动金融创新的极大发展。随着这些年金融领域改革的推进,在这些方面我国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东部发达地区变化更为明显,但是不可否认,距离这一目标,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金融创新方面,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三,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很高,我国还面临技术和人才瓶颈。其四,相关的法制建设还有待完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制度来予以保障,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可见,对金融中心的建设未来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目前,我们应优先考虑和倍加关注的,不是在哪几大城市之间的取舍,而是如何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创新,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搭建制度平台。(摄影黄承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2013.html

更多阅读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招聘

在他担任广州是主要港口?海洋?丝绸之路。现在是中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第三大都市。中心在该国南部。像中国所有大城市,而不是只有中国,广州遭受缺少自由空间。因此,这里有建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繁荣的益处可投资于一个相当昂贵的

控制南海:加速建设南海赤瓜岛晋卿岛基地

控制南海:加速建设南沙群岛赤瓜岛基地一、赤瓜礁概括位于北纬9度43分,东经114度18分,因附近盛产赤瓜参而得名。赤瓜礁位于九章群礁西南端的一个珊瑚礁,西北距离鬼喊礁(该礁于1988年被越南侵占)1.7海里。整个赤瓜礁为一个呈马蹄形礁

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

    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但不容回避的是,作为后发地区,西安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还将要面对来自省外和省内的双重挑战。  《陕西省“十二五”金融业

杨超:四步走让上海成为国际性金融中心

 杨超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上海要真正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需要依托和立足长三角,整合资源,面向亚太,分步地完成。      第一步就是依托长三角,先形成区域一体化。长三角是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区,它们竞争的程度都比较相近,最适宜

有人说杭州会取代上海 国家取代上海推动建金融中心

  □孙小林王芳艳   “以前是‘国家战略,上海推动’,现在是‘国家战略,国家推动’。”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办公室主任朱纯福认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出现了一次飞跃。   一名上海市主要决策咨询顾问人士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从现在开始

声明:《北京:加速金融中心建设》为网友橡小醜様魡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