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晓玲
由于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多元性,政府对煤制油以及燃料乙醇的政策支持也是不明确的。这些短期内需要大量投资、并很快看到成败的技术,恰恰是高风险的
中国正力求大幅提高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有预测称,2050年,中国30%以上的能源需求将依靠新能源。显然,能源替代这一有助于解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产业,将会给我们带来重大投资机会,以及相对丰厚的投资回报。
但是,任何一项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在新能源领域尤其如此。 首先是传统能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并不明晰。尽管长期看来,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价格上涨确定无疑,但以石油为例,国际原油价格受多种因素制约,很难准确预测其价格走势。 而各种新能源产业化的主要障碍就是高投入和高成本。有数据显示,风力发电的成本是煤电的1.7倍,而太阳能发电成本则是传统煤电方式的11—18倍。只有当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价格此消彼涨而达到平衡时,新能源的产业化才有现实的前景。另一项风险来自于政策的不明确。在中国能源消费新格局中,重要的一元将是传统能源之间的替代以及生物质能油品对于传统车用油品的替代。与美国支持生物质能的目标相同,中国对煤制油以及燃料乙醇的支持,最优先的目标是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但是,由于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多元性,这种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不明确的。正如此前有专家指出的,中国新能源与节能领域的技术发展规划滞后,政府缺乏对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成果转化与工程化的宏观调控力度。 这是很好理解的,如果把政策看成政府进行的投资,那么这种投资也是有投入产出比的。一位美国能源专家曾对笔者说,任何一个政府都会做出对本届政府最为有利的选择,也就是说,越是需要长期投资、前景不明的技术,对政策制定者本身风险越低,政府会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而那些在短期内需要大量投资、并很快看到成败的技术,则恰恰是高风险的,政府的动力也就非常不足——这一悖论当然会给正积极涌入新能源产业的投资者带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