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全球化红利终结



 观察1970年代全球经济和资产市场,我们发现,受石油冲击和大宗商品涨价的影响,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出现了比较长期的经济停滞和高通胀并存的局面;同期这些国家的资产市场总体上表现黯淡,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基本相似,涨幅都非常有限。这似乎暗示商品冲击对经济和资产市场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

 全球化 全球化红利终结
  然而,日本似乎是个例外。尽管当时日本对国际能源和原材料市场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但也只在1973-1974年出现过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1975年以后日本的通货膨胀基本消失,而其经济增长和出口表现则始终比较强劲。同期日本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稳步上涨,表现显著强于其他发达经济体。

  日本的案例比较清楚地说明商品冲击未必带来长期的经济停滞和资产价格疲软,这中间还有一些更复杂的机制在起作用,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对通胀预期的控制。

  1970年代早期在商品冲击的背景下,日本工资的增长率大幅度高于劳动生产效率的增长——显然这会损害企业盈利,并带来通货膨胀的上升;实际上在后来还带来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信贷增长率的下降,并给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强烈冲击。

  但是1975年以后,日本工资增长率得到控制,并下降到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水平附近。在此背景下,日本的宏观经济表现稳定,通货膨胀下降,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开始了持续的上升。

  作为对比,在整个1970年代,美国的工资增长率都大幅高于劳动生产效率的增长;德国的情况则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1970年代美、日、德三国的宏观经济和资产市场的差异,也暗示尽管商品冲击对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很负面,但在长期内对通货膨胀预期和工资定价过程的控制要更重要。

  那么,为什么在通货膨胀预期和工资定价控制方面,三国的表现会出现如此的差异呢?

  这至少和几个方面的制度因素有关:一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货币当局反通胀立场的坚定性和可信度;二是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和工会力量的强弱;三是劳动生产效率潜在增长趋势方面的差异。

  此外,日本在1970年代的平均劳动生产效率为4.2%,德国为3.7%,美国不到1.6%。这种差异也使得工资谈判达成的难易程度不同。

  劳动生产效率的差异当然有助于解释日本股票市场相对更好的表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1980年代,美国劳动生产效率增长继续放慢到平均只有1.45%,但随着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股票市场随即开始强劲上涨。德国在1970年代劳动生产效率的增长并不算低,但其股票市场表现仍然比较弱;进入1980年代以后,德国的劳动生产效率增长显著放慢到2.3%,但随着通货膨胀的下降,其股票市场同样开始趋势性上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1884.html

更多阅读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论文

董世闯09国际物流一班20091220107本文来源于网络从经济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自由竞争原则,自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

全球化: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往与互动

作者:曹桂生全球化这一概念在20世纪八十年代首先出现于经济领域,在九十年代作为一个学术话语开始引起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就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迄今,它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范围,广泛影响到政治、科学、技术、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 苹果公司的全球化战略

20050314148朱宝建金本一班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间的经济交流日趋紧密,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逐步形成.在全球化进

浅议我国应如何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应对措施

一、何谓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概念的提出起源于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雷特,主要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实现资源的追加配置的过程。其实质是发达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体制的全球化。从根本上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

声明:《全球化 全球化红利终结》为网友圊揂庩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