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高翔
Wap2.0、Web2.0……乃至到Work2.0,从通讯技术到工作方式,世界仿佛在进行着软件升级式的进步。而这之中Work2.0的呼声更是席卷了整个网络。
忽然间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开始习惯用数字来标榜它的进步,我们无声无息之间仿佛进入了一个“2.0”的时代。Wap2.0、Web2.0……乃至到Work2.0,从通讯技术到工作方式,世界仿佛在进行着软件升级式的进步。而这之中Work2.0的呼声更是席卷了整个网络,毕竟我们可以不用手机上网,也可以懒得进行网络互动,但我们必须工作。而现在,有人告诉你,如果不懂得、不接受Work2.0,那你很可能成为未来失业大军中的一员……这可如何了得? 什么是Work2.0? 什么是Work2.0?按照半官方的解释,Work2.0就是通过网络方式形成创新型服务交易市场。通过这个交易的第三方平台,个体工作者(也可以是团体合作者)出售自己的知识、创意、科研成果,甚至是智慧。而这个交易通常是企业(也包括政府等组织)通过预先提出需求,按采纳的结果(通常是悬赏方式)进行付费,目前通常是将创意性产品作为双方交易的标的物,如图形设计等。 那么按照这个解释,Work2.0所实现的与所谓我们过去的Work1.0(传统工作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可以通过Work2.0这一模式获得不必要限制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流程的自由。而在城市越来越大、交通越来越堵,当上下班都要花去若干个小时的宝贵时间的今天,不得不承认,Work2.0实在是一块很诱人的蛋糕——尤其是对那些没房没车的草根阶级而言更是如此。但是,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的进步总是经过了多年的磨合后,才会诞生出相对完善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工作方式发起于1640年工业革命之前,而真正成熟已经是到了20世纪初期的了。那Work2.0呢?短短数年,甚至对于国内草根而言不到两年的时间,这种工作方式真的成熟了么? Work2.0并不单纯由买方与卖方组成 Work1.0还是Work2.0,都无法违背最基本的经济定律,即工作其实就是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劳动力交易。在传统工作中,这种交易方式固然束缚了工作者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流程,却也因为这一定的人身束缚关系,使得买方(雇佣者)不得不在多个方面保障(卖方)被雇佣者的合法权益,比如社会保险、比如合理的工作时间等等。那么Work2.0的买方与卖方又是怎样呢? 从网上铺天盖地的消息中,我们可以知道,Work2.0的买方卖方与传统工作方式并无太大出入。其中或者有所差别的,即买方的范围略有扩大,而卖方的范围则略有缩小。前者除去经济实体不言,更多的个人成为购买者,而后者则多为自由职业者和残疾人士等群体。表面上看来,买方扩大了,而卖方缩小了,根据市场规律来说,这是对于卖方,也就是劳动者的大好事了。但实际上,Work2.0并不单纯由买方与卖方组成,它之间还有一个第三者,那就是Work2.0网站,一个担任着交易平台与中间抽成人的角色。而经济利益的纠缠使得Work2.0网站更多意义上成为买方的代言人,就好比玄幻小说中的佣兵公会,一个个商家、老爷来这里挂上自己的要求与价码,Work2.0网站随即将其公布,至于这个活是不是需要你把脑袋绑在腰带上去博取一点点活命钱,这不是在目前的Work2.0模式中买方以及网站运营者所考虑的问题。或许这么说,有些言过其实,但目前的媒体声音与事实却告诉我们,或许,当天平两端的对手实力完全不均等的时候,Work2.0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倾向何方的砝码?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把卖方的头衔放在身处Work2.0大潮的自己身上的。甚至于,在这场“颠覆传统工作方式”的“Work2.0革命”中,更多的声音来自于那些希望在这场“光荣革命”中获得更多利益的人们。而毫无疑问,这样的声音主宰着目前的媒体与市场。用互联网上转载率最高的一段话为例:“从长远方面来讲,Work2.0带来的价值是颠覆性的,可以说这是互联网的终极梦想,它的妙处在于它整合了人力资源为客户提供完全超值的服务,拿领跑者K68来讲,即可能,会有20份项目给客户参考,而客户只用支付其中最满意的一份付费即可,这样一样客户就赚大了。我之前是K68的客户,花了500块给他做我网站的推广悬赏,结果40个人参加推广我的网站,而我只支付了推广的最好一名的费用但享受到了39个人的推广成果。当然了,我的500块要先给他而他只给优胜者400块,他赚了100,这绝对是共赢的买卖。”当然,这样的话语还有很多,我们无法一一转载,只是这段话最具备代表性罢了。 那么从上述的话语中,乍一看,“颠覆性”、“享受”、“共赢”这样的字眼无疑是具备强烈冲击力的。但仔细看来,在这段话中,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缺失了。缺失了什么呢?客户、网站……是的,缺失了作为工作方式承受者的卖方,也就是最基层的劳动者。享受也好、共赢也罢,都不过是客户,用比较文革的话来说,就是那些“剥削者”。在这段话语中,我们很难找到使得劳动关系这杆天平平衡的支点。是的,“一个任务会同时有20个人竞标”,这是对买方的极大优惠,因为你作为客户享受到了二十份创意,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那么这是否意味着19个人的工作时间、工作成果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了,甚至是被遗弃了。更不用说是“40个人参加推广我的网站,而我只支付了推广的最好一名的费用但享受到了39个人的推广成果”这样甚至可以称得上赤裸裸的剥削行为。因为在前者中,20个创意选择一个,那么剩下的19个不过是被消耗了,而后者则意味着有39个人的努力在被享用过之后,客户却扬长而去。不由得想起老电影里的一句话,“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用钱,吃你个破西瓜还敢和老子要钱?”那么,Work2.0,究竟是劳动者的解放,还是无序竞争、恶意剥削的开始? 未来的沃客们 或许评价一场革命的是非只有到了风波过去,历史的车轮隆隆而去之后,我们才能够作出最公平、理智的判断。但是,在Work2.0被媒体与市场联手炒作的今天,或许只有那些沃客们才具备真正的发言权—— 陈怡女29岁 曾作为K68以及Work2.0的代表人物接受过新京报的采访,其采访记录《威客陈怡:网上挣钱就像得小红花》被多次转载 声音: 时间长了,就发现中标不再像第一次那么容易了,而且有越来越难的趋势。这就是大网站的弊端,知道的人多了,自然参加投标的人也就多,竞争激烈,想中标就有难度了啊。以前上网是想挣钱,现在觉得这更像是打游戏,如果中标了呢,就是得了小红花,挺好玩的。我还是得走出房门,仅靠网络,我也会落伍的。落伍就太可怕了。 李林男30岁 以前的SOHO,现在的沃客,未来?不知道。但永远是坚定的自由职业者。 声音: 其实Work2.0对我来说,并没有说的那么邪乎。说到底,还是有人拿来单子,你接下来作,只不过以前多是熟客,不担心什么抄袭作弊。现在,有点怕这个了。网络上竞标者之间的相互抄袭本身是不透明的,再一个由于地域广了,人家抄你你也没脾气,不像以前。比如说在北京,大家都有一个圈子,谁抄谁都不好意思。另一个就是网络客户的欺骗行为。有的人虽然已经事先将报酬支付给网站,但他可以另外注册一马甲,把你的作品放到他的马甲里,然后选择自己马甲的作品。反正这是个新事物(Work2.0),可能是还没适应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