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3日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会上表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扼要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具体强调三点:一、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二、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三、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习近平这番讲话,可以视为新历史时期的开场锣鼓,是推行依法治国这台大戏的登台亮相之举,大可赢得满堂喝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依法治国的宏大目标,一方面必须雷厉风行,毅然决然地闯荡禁区而革故鼎新;另一方面,则一如沙塔腋裘之喻,要从目前的一点一滴做起。 观照现实,近日人民网一项有75万网民参与的调查显示,60%以上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司法腐败是推行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中国的最大障碍。可见,推行依法治国,真正做到依照宪法行政,首要的问题,是及时清除和遏制目前社会各层面广泛存在的行政权力干预司法,特权蹂躏法律,司法徇私枉法这一类频发多发点腐败现象,扎扎实实地构建一个法律至上的法治环境。 这无疑也是习近平在讲话中着重强调“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根本原因。确保法律赋予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神圣权力不被任何其他权力和组织侵犯、干扰、压制、扭曲和盗用,是实现独立公正的司法过程的第一要义,是确保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先决条件,是实现法治中国的根本前提。从这一原则出发,结合目前社会的具体实际,规范公务人员的行为、有效地监督约束行政权力,显然即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高调宣示要加强对“裸官”的监管,显然是执政党遵循上述原则采取的最新措施之一。2月25日,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赢得了舆论和公众的广泛好评。“裸官”中腐败高发,严重损害国家形象,危害社会、损害公众利益、消耗执政党的权威,是社会公众最为痛恨的吏治腐败现象之一。 强化对“裸官”的监控管理等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措施,无疑是中共中央“全面推行依法治国”、“保证宪法得到实施”的宏观决策在微观贯彻执行层面切中要害的突破点,顺民意而合民心。但是,同时应该认识到,要让这一系列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发扬执政党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或者按法治社会的说法,必须做到包括“裸官”信息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公务信息更加开放、透明,充分发挥公众和舆论监督的优势,这将大大有利于在加强“裸官”监管和将权力关在法律的笼子里方面,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针对公权力,依法恪守权责对等的基本原则,有效地加以监督,对违法腐败者严惩不贷;确保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法治中国的希望所在,也是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过程中为公信力增值,维护法律统一、尊严和权威的必由之路和不二法门。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过程的艰巨性,以及公众对法治正义的渴望和对口号是否能够落地,愿景能否成真的疑惑。在中央决策层决心已下的情况下,犹需践行承诺,乃至真打几只大老虎来振奋民意,净化社会空气。这个清除历史遗留的负资产、消除积弊的过程,必须要走。唯此,司法方能重树尊严和权威,执政党的社会公信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