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的解困之道是否真的就是“并购+引资”双箭齐发,目前还只能继续猜测。但不管它是否承认,市场生存压力的与日俱增却真实地存在着
文/李默风
中芯国际(0981.HK)仍在失血! 2007年7月27日,全球第三大半导体代工巨头中芯国际公布了截至今年6月30日的第2季度财报。报告显示,第2季中芯国际销售额为3.748亿美元,较第一季度下滑3.5%;而尽管国家给予了600万美元补贴,但它还是出现了210万美元的亏损。 对于以上业绩,中芯国际香港代表陈慧蕊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该业务在第2季度占了其销售收入的28.9%)市场售价环比下降超过30%,以及公司机器销售收入下降95%,而经营开支反而增加1倍以上,至4711万美元。她表示,下半年市场转稳之后,中芯国际将力争实现全年收支平衡,甚至是扭亏为盈。 一直以来,中芯国际被寄予“让中国占领芯片外包市场”的厚望,但和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它最近几年一直没能盈利。今年第1季度,若没有政府的600万美元免税优惠和出售二手芯片制造装备获得的2720万美元收入,它根本无法实现880万美元的利润。另一方面,持续下滑的毛利润率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调查资料显示,中芯国际今年第2季度的毛利润率只有10.3%,同比下降了2.7个百分点。同期,竞争对手台积电的毛利润率却高达43%,就连刚刚被它在市场份额上超越的新加坡特许半导体也有24.2%。 知情人士透露,为了尽早摆脱上述困境,中芯国际正加紧对外并购与引资。而其双箭齐发的战略,也已经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 并购可带来双赢 卷入中芯国际并购传言的是国内第二大半导体制造厂商华虹NEC。这家由上海华虹集团、日本NEC和NEC(中国)共同投资建立的企业,所占全球市场份额约为中芯国际的20%。 《IT时代周刊》了解到,华虹集团是具有国资委背景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的旗下企业。从长城电脑(000066,CEC控股企业)收购京东方(ST.000725)所持冠捷股份(0903.HK)开始,CEC就一直在为打通产业链而努力。目前,CEC掌控的上市公司多达14家,业务范围涉及集成电路、计算机软硬件、通信与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而它也一直希望把华虹集团打造成国内最大的半导体企业。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收购华虹NEC至少需要12亿美元,而账面价值不到30亿美元的中芯国际还有大约7亿美元的净负债,加上现阶段它不可能忽视几座工厂的运营,将大笔资金改为他用。“为了两家公司今后都能良好运营,双方很可能以股权替换的方式互相持股,实现做大。” 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咨询师李珂也指出,尽管中芯国际是一个单纯的代工企业,与涉足整个电子行业的CEC有很大不同,但从各自的市场分布上看,华虹NEC70%的订单出自国内,并垄断了类似身份证这样的特殊业务。相比之下,中芯国际90%以上的客户来自国外。“一个对内,一个对外,互补性为合作提供了可能。”李珂说,国企背景的华虹NEC在争取官方订单方面的能力不容小觑,若中芯国际与之合作,将顺利打开该市场,为实现首席执行官张汝京此前提出的“到2010年国内业务提升至15%”的目标增添几分把握。 目前,中芯国际的股价只有1港元左右,它当初2.69港元的发行价已经极度缩水。而确切消息也显示,自2005年开始,华虹集团就谋划海外上市,却一直未能实现。分析人士认为,与中芯国际的合作,将让它间接实现这一目标,而急于让财报更加好看些的中芯国际,借此进行海外增发也并非全无可能。 事实上,中芯国际与华虹集团的合作不仅对双方有利,更能改变之前国内半导体企业一盘散沙的局面。国家发改委一位工作人员指出,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国内企业比欧美、新加坡、台湾等地的企业要弱很多。两大企业在互补的基础上,抱团和国际巨头竞争,也符合政府做大半导体产业的意愿,从而为它们带来更多的政策支持。 目前,无论是华虹NEC,还是中芯国际,都以“没有接到这样的消息”为由不对上述事件进行表态,但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共赢的结果已经为两家企业的合作带来了更大的遐想空间。 引资扑朔迷离 2007年3月初,中芯国际表示愿意引进战略投资者,但数月之后的今天,久拖不决却让这项引资计划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按照当时说法,中芯国际指定摩根斯坦利和德意志银行为其引入一位持有少数股权的战略投资人,入选者最高可斥资5亿美元收购其20%股份。据透露,不足20%的股本出售比例可让中芯国际避开“出售计划须全体股东批准”的麻烦。随后,业界爆料贝恩资本、泛大西洋集团和KKR等3大私募基金可能成为中芯国际的买主。稍有不同的是,上述3大私募基金要购买的中芯国际股权比例为20%~25%,出价6亿美元。 5月1日,双方原计划在4月底就完成的股权交接工作不见下文,但此前关于中芯国际可能A股上市的传言又四处响起。 虽然国家规定只有连续盈利3年的公司方可在A股市场公开募资,而中芯国际自2004年盈利8974万美元之后,2005年亏损1.12亿美元,去年全年仍亏损4040万美元。但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分析师董志强认为,“它还是可以将部分资产在A股上市。”他指出,过去两年中,中芯国际北京300毫米晶圆厂和上海200毫米晶圆厂均获得盈利。加上将部分折旧完毕的设备转让给其他厂后,去年的获利更加丰厚。它极有可能分拆上海和北京业务,进行A股上市。而由于中芯国际在研发方面仍有很强的实力,如果股价合理,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应该不会存在太大困难。 在4月27日召开的一次国际电话会议里,张汝京首次就引资问题表态:公司还没有最终决定是引入私募基金还是发行A股作为战略性股东,它们都是可能的形式。而无论是哪一种选择,目的并非为了钱。“目前我们已经获得多家国内银行的支持,多笔信用贷款额度还没有动用。”他说,“我们与成都、武汉市政府合作建厂的计划进展良好,目前已取得客户并开始收取管理费(2006年管理费已占其总收入约3%)。公司仍维持今年可转亏为盈的目标,并把今年首季结束时30.9%的负债比率进一步降低。” 8月29日,中芯国际首次传出战略股份出售计划搁浅的消息,但这也仅仅解开了引资形式的谜底,至于谁会入主依然难于判断。可靠消息称,这主要是因为中芯国际董事会认为股票价值被低估,而外资对国内科技企业的兴趣却日渐浓厚,已有多家公司表示要收购它的股份。“董事会对选择哪家投资者发生了分歧。”是时,张汝京也曾透露,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买主,他们已经专门成立了一个负责股权出售事务的委员会,该委员会还将继续寻找其他出价。 压力与日俱增 中芯国际的解困之道是否真的就是“并购+引资”双箭齐发,目前还只能继续猜测。但不管它是否承认,市场生存压力的与日俱增却真实地存在着。 根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评选的“2007年上半年全球10大芯片代工厂”的排名,台积电全球市场份额为42.3%;台联电以14.6%位居第2;而第3位的中芯国际份额只有7.6%,比第4名特许半导体仅仅高出0.6个百分点。近两年来,虽然它积极提高工艺技术、开拓市场业务,并在12英寸产品上有突出的表现。但与前两名劲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目前,中芯国际建有4座8英寸芯片厂和4座12英寸芯片厂。同时,它还在成都和武汉经营、管理着1座8英寸厂和1座12英寸厂,形成了华北、华中、西南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但另一方面,它对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DRAM的价格远要比处理器、图形芯片等产品低廉,而中芯国际对DRAM的依赖却越来越大。“今年第2季度,陈慧蕊在解释业绩下滑原因时曾把市场波动性作为关键理由,而只字不提中芯国际需要依靠一次性收益才能盈利以及毛利润率持续走低的趋势,这或将使其全年扭亏计划成为泡影。” 不仅如此,竞争对手的打压也成了中芯国际发展的另一障碍。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联邦法院初审驳回了台积电关于禁止中芯国际生产和销售某些芯片的诉求。据悉,自2003年8月18日首次将中芯国际推上被告席以来,这已经是它们之间的第5次正面交锋。 以往,中芯国际在的案子中一直处于劣势。尽管这一次台积电的要求没有完全得到满足,但法院判决:中芯国际相关的开发和销售工作可以继续,但如果它日后有意将本案所涉及的技术提供给第三方,必须提前28天通知台积电。有人形象地把这比喻为“台积电给中芯国际套上的‘枷锁’”。而既有经验也表明,台积电的每一次诉讼都多多少少动摇了市场对中芯国际的信心。去年8月28日,台积电第四次在美国起诉中芯国际侵犯知识产权,瑞士银行就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将中芯国际股票的目标价由1.2元调低为1.12元。 9月11日,针对台积电发表的“初审裁决并不一定代表诉讼的最终结果,我们仍对赢得官司充满信心”之言,行业分析师认为,这预示着两家企业的敌意越来越浓,不排除台积电会更加频繁地给中芯国际发去律师函,最终扰乱对手的发展步伐。“中芯国际需要尽快以实际行动来告诉市场,自己并不愿坐以待毙。”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的资深分析师NamHyungKim指出,并购与引资是最好的方式,但它好像在考验市场的耐性。 日前,关于特许半导体首席技术官杨士宁即将接任中芯国际总裁的传闻此起彼伏。虽然杨士宁已在本月作出澄清,但NamHyungKim表示,中芯国际还将卷入更多的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