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未来总统们的“Web2.0商数”,决定了他们的“钱途”和“前途”。
魏杰/文 金钱和政治通吃,互联网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即将到来之际正显露出非同一般的威力。也许我们真的应该相信《纽约日报》的博客评论:“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新总统一定是盛产草根领袖的民主党阵营中的一员,也许是克林顿的老婆希拉里,也许是赖斯的老乡黑人议员巴拉克·奥巴马,而当2007年第一季总统初选结果揭晓后,呼声最高的竞选者恰恰正是这两位符合草根标准的民主党候选人。显然在世界是平的,全民都上网的大环境下,以精英和上层自居的共和党候选人们的“Web2.0商数”的确逊色很多,无论是所得助选募款数额还是民意支持率,共和党的表现都过于1.0式的落伍,虽然仅仅是第一季后短暂的落后,但政治家们的2.0思维正在左右着他们的权力生涯,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游戏规则都在改变着,也许还包括谁当总统。 YouTube大选开战
不久前,YouTube网站上一段恶搞希拉里的神秘的竞选广告《不一样的竞选》十分火爆,不到一周的时间点击率很快就超过了200万次。事实上这个广告本身并没有多少创意,完全是翻拍自苹果公司1984年的电脑产品广告和借用美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讽刺小说《1984年》中的思想。在视频中,被丑化为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希拉里在一个黑白电视大屏幕中对一群神情呆滞木讷的听众发表演说,一个身穿奥巴马支持者背心的女运动员抡起一把大锤,奋力砸向大屏幕,希拉里演说的电视画面瞬间被打烂,然后视频中出现这样一行字幕:“你会看到2008年为何不会像1984年那样。”除了动作和神态可圈可点外,这则短片的创意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但效果却相当不错,奥巴马的支持率直线攀升,无论是助选捐款数额还是外界对他的胜率评估指数都几乎与希拉里持平。 利用互联网拉票早在上届总统大选时就已经出现了。4年前议员霍华德·迪恩就曾利用网络宣传为竞选筹集了大量的资金,虽然最终落败,但这一方法已被证实行之有效。对于普通人来讲,短片很容易让人猜想是一起政治阴谋,是奥巴马的竞选班子打压竞争对手的小伎俩。但奥巴马坚决否认与该视频有任何关系,而表面上吃了大亏的希拉里也出奇的沉默,聪明的人不难看出,整件事的最大受益者要数民主党阵营,在人气上压过共和党,无论谁胜出,都是民主党的胜利。 如今的互联网与4年前大选时相比,变化之大,影响之广,简直不可同日而语。4年前,像YouTube、MySpace、Twitter、Wikis等2.0网站要么刚刚起步,要么还未诞生,全民参与不过是一种概念,并未引起过多的重视。现在可不同了,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关系到了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是每位候选者的命运。“技术改变政治”的口号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响亮过,就在数周前,包括Google的CEO施密特、希拉里的幕僚彼得·道渥、纽约时报的托马斯·弗里德曼等精英在内的成百上千的网站CEO、政客、博客、记者和技术专家参加了在曼哈顿举办的“个人民主论坛”,他们目的只有一个,找出“互联网是如何改变政治”的答案。 几年前,当看到竞选者和政客都在想方设法的利用互联网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时,弗里德曼曾不怀好意的评价道,“他们的努力通常是以失败告终,因为99%的政客都是官僚主义,他们根本不理解互联网的内涵。”现在一切都在改变,没有人敢忽视互联网的影响力,网络竞选(e-Campaign)已成为美国政界的热门词汇,每个参选者背后的策划班子都明白,互联网对于政治也许并没有外界所说的那么举足轻重,但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能否有效的利用互联网为竞选者增加筹码,将成为赢得2008年大选的关键因素之一。“网络传播已被列为竞选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布什的智囊之一,共和党阵营媒体顾问迈克·卡耐尔说。 从去年开始,关于政治话题和目的的网络广告、博客、论坛铺天盖地的涌向互联网,而随着YouTube在4月初正式宣布以2008年大选官方合作视频网站的身份为竞选者开通个人视频版块“2008,由你选择”(YouChoose’08)后,一场围绕着YouTube的网络竞选大戏就此拉开帷幕。不到一个月时间,像民主党人希拉里·克林顿、巴拉克·奥巴马、约翰·爱德华兹和比尔·理查森,以及共和党人约翰·麦凯恩、米特·罗姆尼和鲁迪·朱利亚尼等十多位热门候选人都已经与YouTube签约,将自己的演讲、访谈、聚会等视频上传至网上与众人共享,甚至包括自己的个人看法和生活细节。在这个版块中,任何YouTube的用户都可以与未来的总统交流,而由于互联网的公开性,即使是对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的提问,这些候选人也不得不放下架子一一作答,要知道,在网上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让他们失去几个点的支持率,这也是他们最头痛的地方。 “利用互联网,特别是像YouTube这样的流量巨大的网站宣传自己是一把双刃剑”,YouTube市场总监乔丹·霍夫纳表示,“用户都是聪明人。”从2006年中期大选阶段开始,因网络视频而落马的竞争者就不在少数。去年11月,YouTube上的一则短片清楚的记录了共和党议员乔治·艾伦用“猕猴”(macaca)一词形容印度裔大学生,由于猕猴在某些国家带有种族歧视的意思,艾伦马上成为了“网络红人”,招致了大量的批评,自毁了中期竞选时领先的大好局面,这就是去年年底著名的“猕猴事件”。倒霉者还包括另一位共和党议员伯恩斯,他在听证会上打盹的视频《伯恩斯小睡时间》被上传至网上后,其个人形象大打折扣,不但支持率下降,甚至因有损共和党声誉,议员地位也岌岌可危。 政治舞台的长尾效应 民主党候选人在2007年第一季度共募得7800万美元,而财大气粗的共和党候选人仅募得了5100万美元,这是在1974年美国联邦竞选法(FederalElectionCampaignAct)修改以来民主党首次在总统大选中募款所得超越共和党,尽管只是阶段性的。 2007年第一季度,民主和共和两党成绩斐然,所得助选金的数额也令人震惊,以至于两党最热门的候选人排名也因此被重新洗牌。民主党的希拉里·克林顿以2600万美元的募款稳坐第一,她的民主党同僚、伊利诺伊州黑人议员巴拉克·奥巴马紧追其后,以2500万美元暂居第二。共和党人这次明显慢了半拍,本不被看好的前马萨诸塞州州长米特·朗姆尼以2000万美元在共和党候选人中领先,超过了纽约前市长鲁迪·朱利安尼的1500万美元和呼声极高的亚利桑那州参议员约翰·麦凯恩1400万美元。有一点很重要,超过30%的助选募款来自互联网。这样的结果让前期一致看好共和党的政治观察家们大跌眼镜,由于参选者众多,2008年大选大有提前开战之势,加上火爆的充满变数的互联网募款,“2008年总统大选有望打破10亿美元募款大关,成为有史以来一场最贵的美国大选,互联网功不可没”,《华盛顿观察报》预测道。 尽管希拉里在第一季度呼声最高,但是最为观察家津津乐道的却是草根出身的黑人议员奥巴马“一鸣惊人”的募款数字。据奥巴马的班子透露,约有超过10万人通过互联网向奥巴马捐款,总额达690万美元。而表面上人气更旺的希拉里的网上募款仅为420万美元,捐款人数不足奥巴马的一半。奥巴马出人意料的募款成绩,特别是强大的互联网号召力,让他在支持率上迅速逼近希拉里。而更有分析人士指出,希拉里的募款策略重点在那些企业和财团的大笔的捐款,尤其针对那些单笔数额超过1000美元的支持者,包括大批曾在她过去两次竞选参议员时出钱出力的主力军。而奥巴马则选择了相反的路线,专注于发展基层选民和普通市民的数量来获得更多捐款,是互联网“长尾理论”在政治竞争中的一种延伸。有一点值得警惕的是,希拉里的主要捐款人基本上已经接近了联邦法律规定的2300美元个人捐款上限,就历年经验来看,这种情况对竞选者来讲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支持者数量有限而且多是为富不仁的少数派。而倾向于小型捐款的奥巴马则不同,通过利用互联网增加自己在普通民众心中的知名度和感染力,他的的支持者在未来数月内将成倍的增长,后续的爆发力不容小觑。而如果算上那些以美分为单位向奥巴马捐款的穷人或是学生,那他背后的支持者数量将难以想像,“奥巴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时代周刊》如是说。 民主党人似乎更符合大众眼中的草根形象,希拉里出身普通家庭,努力、坚强的女性形象很容易获得普通人的支持。而黑人议员奥巴马则更平民化,他经历或许就是对“美国梦”最好的注解,父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是堪萨斯州的白人,本人在印尼和夏威夷长大。他曾在哈佛法学院学习,后成为《哈佛法律评论》历史上的首位黑人主编,10年前,他投身政治,获选伊利诺伊州的州参议员,几年后他帮助民主党击败共和党,成为州参议院的多数党,2004年成功竞选美国参议员。在他的新书《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中,他的黑人政治奋斗史使他成为了广大民众心中的偶像,甚至有人拿他与马丁·路德·金相提并论。社区中心、俱乐部、教堂、工会大楼、汽车旅店、美容店,甚至于私人家庭的用餐室,他的轨迹让他充满了平民主义色彩。而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平民化的优势,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博客、书籍等各种媒体吸引着更多的年青一代和被政治忽略的数量庞大的非主流人群。“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但政治就是政治,共和党支持者仍然是美国商界的主流,即使民主党最终获胜,所凭借的也是政治手腕,当然,谁更懂互联网,谁赢得更轻松些,多收些募款,少花点儿广告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