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破坏性 传媒业的破坏性创新



    王超

  现在也许是真正能从商业竞争的角度看新媒体发展的时候了。

  数字技术可以同时处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所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样泾渭分明的媒体产业结构变得模糊不清。互联网之于报纸,相当于实时出版的“秒”报;人人都可以出版杂志,而且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很多人可以办小电视台,中国的视频网站已经有400多家;找工作,买东西,租房子,交朋友都在互联网上展开,现在的确看不到什么是互联网不能做的。今天正处于新一轮的互联网热潮之中,而且不像7年前,仅仅是概念意义上的。但大方向正确和个体成功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现在也许是真正能从商业竞争的角度看新媒体发展的时候了。

  本文主要看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竞争的商业逻辑。今天互联网同类的竞争也已经非常激烈,但先驱们首先是在与传统媒体竞争中胜出(目前还是局部的)而获得一席之地的。新浪靠低成本获得了成功。它成功利用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薄弱(更准确地讲是具有资讯生产能力的报社等机构产权不清),低成本地获得资讯信息,形成了一个新闻总汇;对于信息消费者来说,信息消费的成本是时间,新浪所做的收集汇总工作大量节省了受众的查找时间。但新浪的业务模式还是靠内容浏览获得注意力,然后再把这些注意力资源卖给广告主。这是传统媒体典型的业务模式。新浪今天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其扩张都是横向的,所以,新浪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大杂烩。产品整合能力将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Google和百度的搜索业务则是“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Innovation)”的典型。破坏性创新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提出来的,他写的两本书《创新的困境》和《困境与出路》,都对如何提高创新的成功率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创新有两种类型,一是维持性的创新(SustaininsInnovation),即向市场提供更高品质的东西;二是破坏性创新,即利用技术进步效应,从产业的薄弱环节进入,颠覆市场结构,进而不断升级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爬到产业链的顶端。实现破坏性创新有三个条件:1.是否由于新技术发展,使得应用这样的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加简便?2.是否存在一些人愿意以较低价格获得质量较差但尚能接受的产品和服务?3.该项创新是否对市场现存者都有破坏性?

 创新的破坏性 传媒业的破坏性创新
  搜索业务显然满足这三个条件。搜索引擎是绝大多数人进入互联网的入口。当你实在不知道如何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的时候,就“google”或“百度”一下,而你对它给你提供的答案并没有指望百分之百地正确和准确,也并没有指望和当面与人交流那样友好,而且你还知道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商业操纵来左右甚至误导你的选择。但只需要“Google”一下,就能得到一个答案,而且是免费的。广告客户的情况也类似。搜索引擎最先抢夺的是分类信息广告。这些广告客户在传统媒体中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就是密密麻麻挤在报纸的角落里,但他们是成就Google和百度奇迹的“长尾”。这些客户从没指望能得到媒体的呵护,事实上,Google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销售人员。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百度在华南筹建分公司,两周内招聘150名销售人员,他们看起来非常年轻,少有工作经验,就是根据操作流程用电话销售,和传统媒体那些西装革履、带着完整策划方案、与客户侃侃而谈的销售人员简直有天壤之别。但最近一个季度,百度在线广告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2%,超过了新浪的29%。即时通信(IM)有类似的逻辑。它极大地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成本,并且自由选择实时还是延时。尽管在虚拟的人际交流中充满风险,人和信息都良莠不齐,但低交流成本和虚拟环境的刺激仍然使很多人欲罢不能。

  破坏性创新者是会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爬的。媒体的产业链从对信息加工的深度,可以分为数据和信息服务,知识,娱乐和新闻,品位和价值判断。越往高端,信息的量越小,而分量越重。百度和腾讯这种从最低端切入市场并站稳脚跟的公司,有更高的向上攀爬的空间。而且,因为其用户黏性比一般浏览型的新闻网站更高,所以,当它们推出资讯服务的时候,增长会非常快。

  web2.0所催生的博客和个人视频也是破坏性创新者。它使个人出版成为可能,是典型的“新市场破坏”。在个人视频领域上之所以还没有王者级的成功者,主要是因为视频搜索技术还没有那么好,一般宽带网络环境还只支持到“微视频”播放,客户体验没有达到“可接受”的水平。中国之所以还没有出现YouTube这样量级的视频网站,则是由于中国家庭录像的素材积累远远少于美国,但这都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无论媒介技术如何发达,品位和价值判断永远是稀缺的。这也是给精英主导的杂志留下的最后的空间:印刷品越来越显得昂贵,值得印刷发行的内容应该有“超媒介”的价值。

  (王超,皓辰传媒CEO)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1174.html

更多阅读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2年中国传媒业十大人物

     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 心承继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管理研究所的传 统,基于 18 年来对中国传媒业的深入了解和专业判断,甄选出 2012 年度对传媒业发 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重要人物和具有深远影 响的重大事件。本评选重点

重塑商业新生态 数字商业规则在重塑传媒业

笔者以前先后在欧特克公司(Autodesk)和微软工作十余年,亲历了中国软件[21.63 0.79%]业的变迁,三年前加入新闻集团进入传媒业,又恰逢近年来IT、互联网、电信等产业开始和传媒业剧烈融合,其间风云变幻,气象万千,感受颇多。两条曲线的重磅

2016年传媒业 中移动注资人民网传闻震动传媒业

  作者:金朝力   我国三网融合的推进再出重磅消息:中国移动近期将向人民网投资至少2000万元人民币。尽管人民网和中国移动双方都未对此消息进行证实,但有业界人士指出,此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这标志着以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为首的“

任慧英:出版传媒业会给资本市场更多惊喜

  在过去很多人的眼里,新闻出版业在中国更多的是扮演精神食粮的角色,履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伴随着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巨大推进和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这种思维定式在不断发生急速变化。特别是当一支以行业命名的股票“出版传媒”作

出版传媒 出版传媒业会给资本市场更多惊喜

  在过去很多人的眼里,新闻出版业在中国更多的是扮演精神食粮的角色,履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伴随着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巨大推进和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这种思维定式在不断发生急速变化。特别是当一支以行业命名的股票“出版传媒”作

声明:《创新的破坏性 传媒业的破坏性创新》为网友我不合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