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海青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市场换技术”战略在实践层面的失败,自主品牌陷入了无地彷徨的境地。患上焦虑症的中国汽车企业以常规思维来制定自己的战略。既然在技术上的赶超在短时间内无从谈起,他们就干脆玩起了得其形而不得其神的模仿秀。这种深入骨髓的弱者心理,导致自主品牌汽车长期在洋品牌的阴影下生存。 放眼望去,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产品都有着鲜明的国别特色:日系车省油,外观大气;美系车体积大、排量大,油耗高;德系车底盘扎实,动力强劲,安全系数高;韩系车擅长拼性价比、配置等等。而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在价格低廉之外,其品牌形象支离破碎、模糊之极。尽管所有本土汽车都在大谈自主品牌,但几乎都放弃了自主品牌的建设。

在神龙公司新出的车型中,雪铁龙和标致标牌越做越大,“富康”车名消失了,东风的“双燕齐飞”标志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洋名称,“爱丽舍”是法国一座有名的建筑,毕加索也是外国人的名字。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神龙”算不上品牌,只是个工厂的名字而已。 更有甚者,有的厂家批发给经销商车的同时,将制作的洋品牌标牌也送给商家。商家则撬掉原先企业的品牌标志、标牌,换上洋品牌、洋标牌卖给用户。圆圈中老鹰嘴的东南菱帅,被三片树叶的三菱标牌所替换;威姿车上的一汽标牌由三个椭圆的丰田商标所代之;悦达普利特换上了起亚的标志,以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 然而,自主品牌汽车简单的模仿抄袭,相对于国外汽车而言不啻于班门弄斧。与国外汽车的制造水平和品牌影响力相比较,中国的自主品牌只能说还是小学生。问题在于国际汽车大鳄的挤压可以让我们有如此长的时间打磨历史传承和品牌积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