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文文/李岷 《中国企业家》:你是否认为这起并购已算成功?你是如何衡量的?

杨元庆:我觉得标志交易或者并购的成功与否,首先要根据并购之前的预期进行衡量。 实际上,在并购之前我们做过三年的财务模型预期,包括预期会达到的营业额、利润、现金流、股东回报、大概会产生哪些协同效应,等等。可以讲,到目前为止,基本上都达到了当初的预期,只是每一个指标的轨迹不太一样。到第三年的结果,可以说营业额超过我们的预期,利润符合我们的预期,现金流超过我们的预期,现在没有什么生存之忧,现金流断了是最可怕的情况。但是实际上从并购以来每年都是净现金流,现在我们手头快有15亿美元的现金。 但以上绝对不是全部,要全部衡量,可能还要看这个公司是不是一个头脑一个身子在运作,而且能够开始新的战略。很坦率地说,文化的整合要更长的时间。但是我自己感觉,现在在联想,比较好的就是通过冲突大家能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方向。 《中国企业家》:现在阻碍联想“一个头脑一个身子”运作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杨元庆:业务流程的整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因为在每个国家做业务,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尤其过去联想中国是以交易型业务为主,而并购来的是一个以关系型为主的企业。 更重要的,业务流程的确定,跟IT系统的建设是要联系在一起的。业务流程这一块应该来说都是进行过梳理,但是最后要用IT系统把它固化下来,但是IT系统的开发我们还没有完全完成。这套新开发的IT系统,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联想在中国成功的经验,但是也要顾及对海外不同的方式。这套系统上齐,预期要到2008年、2009年。在建这个新系统的同时,又不能够让老的业务系统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关心联想的人担心你的团队会在这个过程中跟不上你,或者被边缘化或者被抛弃。 杨元庆:我比你还担心。现在不仅要留下——留下是一个最低的目标——更高的目标还是要跟上发展。我们也很清楚,刚一开始的时候,要更多地依赖外面的人保持业绩,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以这样的方式保持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中国的员工,尤其是管理层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的使命和目标之一,我们不能够说企业国际化了,但是我们的人还停留在老的位置上,或者完全交给洋人去管理,纯粹变成靠资本来控制企业……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当然,我们希望联想有一支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来运营国际化的业务,但是我们的确希望在这里面看到中国的管理团队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可能不仅仅是对联想的贡献,还应该是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公司发展的贡献。最终应该让世界不仅仅是接受来自于中国的品牌,也接受来自于中国的管理和管理人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还是一个初级阶段,我们的确还缺乏具备全球运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这是我们非常切身的体会。 所以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后还是要靠整个国家的管理实力。而这个实力靠一个企业提高是不够的,要靠更多的中国企业把品牌打起来,营造一种氛围,让管理能力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受到人家的认可,使企业做国际化的时候更容易一些。 《中国企业家》:你认为到目前为止联想并购走得比较顺的原因有哪些? 杨元庆:一个是我们选对了并购的对象。IBM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牌,这是我们品牌拓展时很好的台阶。而且我们可以拥有它ThinkPad这个牌子,完整接收了它的研发团队。而且它大客户的基础是非常稳固的。惟一的不好就是它不会赚钱,但是正好我们会做PC。 这多少有幸运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们也在交易前期作过仔细分析,如果你把前期的工作做不到家,后期工作就做不到位。 第二,并购对象再好,你自己没有实力也不行。联想过去在中国的打拼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有很强的管理团队、很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些比较容易和西方的公司对接,大家有很多共同的管理语言,甚至我们在业务模式方面是领先的。这整合起来就容易得多。你得有优势。如果你除了有钱,其他东西都不是很清楚,你的钱怎么赚来的不是很清楚,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个地方也不清楚,或者说怎么样来整合都没有完整的思路,连共同语言都找不着,再加上真正语言的差距,那你就很难了。 最后一点就是对整合要进行很好的规划和设计,要知道自己的弱项是什么。比如说你要定位是国际化公司的话,就不是空穴来风,我们作了一整套的设计,包括引进外国的投资人,投资人引进以后,改造董事会,请美国CEO……整合的步骤从稳定、变革到扩张,这些都是设计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