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国的制造业部门正处在转折点,成本上升正在逐渐侵蚀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我认为成本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上升。
其次,中国的发展中国家邻居们也面临着同样问题,但是我们认为它们受到的影响会比中国小,因此它们还可以抢占中国失去的市场份额。 最后,中国近年来贸易顺差的扩大,是受到上一轮经济周期的影响,国内投资建成的过剩产能集中释放,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力度在2004到2005年减小,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作者:JonathanAnderson/文
从2005年开始,人民币开始对美元升值,但有意思的是,同期中国的贸易顺差仍在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的制造业也好像没有因人民币而升值出现什么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说中国的商品出口正在逐渐失去竞争力,这个观点可能让不少人感到吃惊。 中国的出口产品已经覆盖了所有目前能够触及的领域,从低端的纺织品到高端的工业机械,中国商品似乎无所不在。但是决不意味着这种情况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我认为无论中国的制造商们怎么努力,他们都无法突破现有的瓶颈,从整体上他们正在失去国际竞争力。 曾经的四小龙,今天的中国内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经济改革的带动下,中国成为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国,其出口产品主要包括玩具、原材料和装饰品。在轻工业品逐渐占领国际市场的同时,中国也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低端的电子产品生产。再来看当时中国的进口目录,中国当时从国外引进的主要是机械设备和工业原料。正是这些从西方引进的设备,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原材料来发展它的制造业,于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从一个自然资源的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直到此时,中国的工业化节奏还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我想也就只是在过去的两年里,情况才开始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时的中国不断巩固其在低端工业品上的领导地位,服装鞋帽冠绝天下的同时,电子产品的出口也完成了突破。更重要的是,中国停止大量从国外采购重工业制成品的行为,并且最终在2006年下半年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重工业产品出口国。此时的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工业实力,出口产品覆盖重工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品,囊括从低端到高端的产品。如果说现在的中国对世界市场还有依赖,那么也只是需要从国际市场上采购原材料。 这种转变的关键是重工业产品的贸易状况。从数据来看,2007年上半年,中国继续扩大了重工业产品的贸易顺差,但是我认为这种突破与其说是出口的增长,不如说是进口的下降。至于重工业进口的下降,我认为不是因为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了突破,而是因为中国的建筑投资在2004年到2005年曾经受到了限制,而且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还没有到来,从当前中国企业利润率下降就能够得出这个结论。 随着机械设备等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中国将会重新开始购买设备,而那时中国的进口将会再次上扬。 研究过重工业部门之后,再来看轻工业部门,中国的出口实际上就是依靠轻工业品出口起家的。但我认为,目前中国轻工业部门的竞争力正在快速消失,也许就在五年之内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瑞银现在掌握到的数据,中国的轻工业产品价格在十年以来首次出现了上升趋势,这对于以价格优势取胜的中国轻工业部门是非常不利的。 造成价格上升的因素有两个,汇率因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如果失去了价格优势,那么它现在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步让位给那些能够提供更廉价产品的邻居,比如越南。 中国今天就正在重复着当年亚洲四小龙走过的道路。当年的韩国正如今天的中国,这些曾经的机械设备和重工业产品的进口国和地区,通过工业化转变,停止了大量采购重工业产品。其直接结果就是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如韩国的顺差占到了GDP的10%,而台湾地区更是占到了20%。 而目前四小龙的贸易顺差已经逐渐趋于平稳,这预示着几乎每一个新兴市场的国家和地区都会经历着同样的过程。 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杀手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首先就是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之中。根据我们从国家统计局获得的数据,即使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中国的农民工劳动力价格在2006年还是上升了10%-15%,而且这个势头在2007年还会进一步加剧。 但是,中国沿海城市还是出现了“民工荒”,尽管从内地向沿海迁徙劳动力能够缓解劳动力的供给不足,但是这对于降低工资价格毫无帮助。在获得数据之后,瑞银对于内地的成本要素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分析,发现轻工业部门对于劳动力价格的上升最为敏感。 其次,低端的制造业产能无法通过增加产能来抵消因为劳动力价格上升造成的成本浮动。在劳动力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部门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即使效率出现提高,也无法实现竞争力的提升。有观点这样认为,如果人均产能的增长超过人均成本的上升,那么中国制造业还是可以维持低价的优势,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尽管从某些数据上看,中国的制造业确实实现了产能大增长的奇迹,但这是以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为条件的。如果中国制造业产品的价格出现了上涨趋势,而且又缺少足够的品牌概念吸引消费者,那么中国商品将在国际市场上逐渐丧失原来辛辛苦苦打拼下的阵地。 最后就是不能不提的汇率升值,我发现用美元计算的中国商品价格就一直处在上升之中。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还没有完全丧失,而且制造商还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来转移成本,因此出口还在不断增长之中。但是汇率的上升是结构性,不会立即中断,将会不断影响中国制造业部门。 这一趋势告诉我们,就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低端出口产品,也是中国出口商品的最主要部分,必定会因为成本的抬高而受到影响。 近期,在中国出现了制造业成本上升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国的邻居们也正遭遇着同样的问题,使得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没有很快消失。进入2007年以来,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台湾的产品价格都出现5%-15%的上浮。我认为有几个原因:美国和欧洲近年来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商品进口为这些国家上调价格提供了可能;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也是不可回避的原因;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汇率上升也是重要原因。 但是从总体上说,亚洲还有一些国家,比如越南,它的制造业成本要低于现在的中国。因此,它完全可以通过中国的竞争力减弱来获得一些流失的订单。 出口上升背后,利润开始下降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人民币在升值,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为什么中国对于美国和欧盟的出口还在上升呢?在看完了出口国家的数据之后,我们来看看发达国家的进口数据。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把中国的出口商品分为轻工业产品和电子产品两类进行讨论。 可以发现,在北美大陆上,中国电子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传统的轻工业品。自从1997年,中国的轻工业品的美国市场占有率从30%上升到了50%,然而电子产品在同一时期却从5%上升到了35%。但是奇怪的是,在最近两年里,中国电子产品出口似乎出现了萎缩,而传统轻工业品却似乎强势复苏。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了欧洲。这和我们之前所说的情况似乎有所出入,我们谈到了轻工业产品正在失去竞争力,那么现在增长较快的反倒是传统的轻工业产品,如何解释其中的矛盾?我只好再对中国出口的轻工业品做更进一步的分类,就发现传统轻工业品销售增加的份额主要来自于服装和纺织品。 在国际市场上,对于纺织品的进口都是受到配额的限制。然而在获得配额之后,纺织品进出口贸易就会相当稳定。在2005年1月,美国和欧洲都上调了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份额,而且之后也都不断给予了新的配额。因此纺织品在配额控制下数量有了上升也并不奇怪。然而其他低端轻工业产品就没有这么幸运,它们的市场份额受到了成本影响而相应萎缩。 而且尽管中国的出口还在增加,但是它无法提高利润率,这是最大的问题。 (作者为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本刊记者齐忠恒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