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春天的地铁吉他谱 开往世博的地铁



地铁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具备了媒体特性。

    文/王倩

  开往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地铁,让人豁然开朗。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都市文化的崭新空间:这里是多元文化的集散地,这里是公共艺术的展示场,这里是流动的社区,是传播的平台,是沟通的桥梁……

  日前,中外专家汇聚上海,在“开往世博会的地铁系列活动——国际文化创意研讨会”上,展开头脑风暴。

  霍金斯(英国创意产业之父,创意集团和创意商学院主席):20年前的一个下雨天,我站在地铁站里,非常寒冷,也非常疲惫。当时是下班的晚高峰,每个人的心情非常糟糕。可是我的眼光无意间扫到了车厢上方,本来一般都是放广告的位置,我看到了一首诗,一个美国作者写的诗,很短,但非常美。当时伦敦地铁提出了一个概念,让诗歌进车厢,让创意和文化进入通常非常市场化的公共交通网。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创意,后来还出版了地铁诗集,发行了25万册,是诗歌界难得的一本畅销书。

  伦敦地铁是19世纪中叶建设的。当时伦敦正在筹备第一届世博会,有很多研发项目,也刚刚开始发展很多创意产业,地铁就被认为是传播这些工程项目的平台。地铁因此带来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一些艺术设计,比如,很多有名的美术家和书法家设计了地铁的标志、海报和地图,艺术家到地铁车站来画画或者做雕塑等等。这些艺术作品受到了数百万人的重视,他们在地下看到的艺术品,比他们在博物馆里面看到的更多。还有一些地下艺术家,地铁成了他们的梦想。我们在地下隧道里,经常会听到音乐家吹萨克斯、弹吉他。这也是艺术。现在伦敦地铁的新计划是,放入一些动物比如鸟类或者野生动物的鸣叫声,乍一听到会有点吓人,但你会感觉置身野外,很自然。

  在上下班的路上,你不会对行程多长感兴趣,你感兴趣的是这一天看到了什么。这些细微的体验是真正让每一个乘客都觉得愉快的东西,细微之处必须要受到重视。要让人在车站里能感受到美妙的体验,用各种形式给人们带来能够感受的美。这些是我希望在通往2010年世博会的地铁里看到的。

 开往春天的地铁吉他谱 开往世博的地铁
  米丘(著名艺术家):我主要想说的是世博会城市地铁系统中公共艺术的形态。

  公共艺术是与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特殊文化方式,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揭示公众所忽略的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现代人的误区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人类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模式。公共艺术可以象征民族的风貌,象征国家或地域的繁荣和昌盛,成为一个古老文明的标志,有时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再认识,有的则由实用功能向艺术功能全面过渡,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等。美国洛杉矶在奥运会期间置放了大量公共艺术品,不仅提升了国际大都市的地位,而且据估计,这些投入可产生2.4倍的周边经济效益。

  过去30年来全球公共艺术中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就是我的好朋友克里斯托,他在50年代就开始所谓的大地或者包裹艺术。他在德国国会大厦前后做了27年的计划,和市政府官员喝了6800杯咖啡,最后完成包裹整个大厦的工程。大地艺术在60年代被提出,到80年代末西方世界开始重视公共艺术,并在法律中提出了百分比艺术建筑(城市中所有大型建筑设施的建设,必须留出造价百分之一的经费来,为该建筑设置公共艺术品)。希望在世博会或者其他一些大活动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公共空间艺术的费用,以完成我们理想的空间效果。

  德国军人博维斯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让艺术回到人民当中去。在德国他是第一个把环境、生态、艺术回归到人民中去的艺术家,当时他把7000棵树和7000颗石头都放到了卡萨尔这座城市。如今,拥有20万人的卡萨尔,整个城市的绿化和环境都得到改善。根据卡萨尔文献展的记载,由于博维斯提出的这个公共空间,今年去卡萨尔文献展的游客达到了500多万人次。

  中国的公共艺术,最初就是石马和石门,后来逐渐出现了祠堂、牌楼、纪念碑和浮雕等,最近5年城市里终于出现了大量雕塑。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缺乏公众艺术的国度,公共性、公共精神、公共空间等本应形成公共关怀的核心价值基础的资源,到今天都依然稀缺。现代公众艺术已经在中国登陆,现代人需要更多、更好、更丰富的公众艺术。今天我们又提出了关于地铁文化和艺术概念,这是全新的。很多国家的地铁系统和空间在100多年前就建立了,它们的建设空间和我们的还有很大区别,它们还有老的建筑空间的这个概念,而我们的地铁就是交通枢纽和交通通道的概念。

  在地铁空间里,我认为有几个系统今后可能出现公共艺术:最重要的入口和出口;交通的运输;所有的公共空间重新设置和组织;车厢外观以及车厢内部,都有可能与公共艺术发生联系。

  我去过50多个国家,到过无数的地铁空间。有的地铁站做了灯光、装饰、雕塑跟空间的关系和地面处理等,但给人的整体感觉并不深刻。车厢外观相对来说比较弱,除了涂鸦艺术以外,对整个交通本身的运载工具的改变很少,室内也不是做得特别多。它们可能做得比我们早,或者某种单体的作品更成熟,但我个人认为目前全球地铁系统里的所有艺术,基本没有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系统设计的。这次如果有机会在我们的地铁里重新构建新的公共艺术空间,重新提出由我们自己设想的新的文化概念,或者公共艺术和民众对话的新艺术概念,这些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我们这次应该对地铁文化以及地铁公共空间计划有一个真正有意思的系统设计或者重新建立:首先,我们应该对当代和现代主义的艺术做一个重新的思考和认识;第二,地铁其实是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延续或者新的城市文化空间,我们要对城市文化有新的认识;第三,让艺术家有机会与民众有零距离的交往,其实也是给社会提供了一个公开对话的零距离的艺术博物馆和艺术空间。

  李天纲(上海城市问题专家):地铁需要文化,这是无疑的。但又不是当然的,因为很多老的地铁是不做文化规划的,比如说伦敦和纽约,还有以前的巴黎,它们没有把地铁作为一个文化工具和文化项目的任务。有一些地铁是做文化规划的,像莫斯科和后来的巴黎。莫斯科地铁是希望成为苏联的一个象征,它把当时最好的建筑技术和能找到的最好的工艺水平都放了进去。说到世界上最好的地铁,大家不会忘记莫斯科,它看上去文化功能非常强,但当时不是为了文化建设去做的。

  上海需要做文化规划,把文化放进地铁,建设文化含量很高的地铁环境。具体而言,我们是否可以将几个重点的地铁站建成文化大站。比如南市,现在八号线要经过,可以在那里进行明清文化古迹的展示。徐家汇地区,是否可以进行整体考虑,把历史存在地铁里。那段历史,是对中国、对上海都非常重要的历史。人民广场的很多古迹,不仅是城市的标志,也是过去上海维多利亚时代的一种留存。这些文化含量进入地铁,会使得城市的历史文化更为深厚。

  韩秉华(香港著名设计师、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我关注的是公共空间的视觉艺术,包括标志形象和导引系统的设计、规划、更新与制作。比如2005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导引系统用不同颜色符号表示;德国火车站的导引系统就是个立体雕塑。公共空间有人流的问题,能否放雕塑,是放在墙壁、平面上还是立体上,我们都要注意,否则会引起不方便。

  地铁车身内外可以有唐诗和其他中国元素。意大利罗马,机场到市中心的一条地铁就有许多名人头像,比如达·芬奇。温哥华地铁的一幅壁画,用了好几万条玻璃做出海浪的效果。地铁的广告要多一些位置留给公益内容,还有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我们要考虑给它们空间,它们的广告招贴也肯定很漂亮。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比如哥本哈根的安徒生。此前上海申办世博会时,我曾设计一份台历,用上海故事做主题,用的是上海历史博物馆的油画,表现不同的人在上海。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哪些上海的代表人物可以在地铁这个流动的展览厅里出现。爱因斯坦来过上海,当时他在上海讲课时才知道自己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样的细节很有亲切感。泰戈尔跟徐志摩也来过上海,还有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在上海等等。

  胡劲军(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上世纪70年代令日本人骄傲的大阪世博会留下了两个重要遗产,其中一个就是骑乘式单轨地铁系统——新干线。那届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通过崭新的地铁系统提供的技术和以人为本的航空式服务,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和传递。葡萄牙里斯本地铁总长不超过19公里,却有全世界最大的地下陶瓷美术馆,它的车站几乎全是各种壁面瓷砖的艺术作品。智利圣地亚哥的地铁每年都要举行美术学院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展示。

  地铁线路的不断延伸,地铁报纸在全球的风行,地铁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具备了媒体特性。地铁全覆盖的车厢内视频系统,加上车厢外的灯箱、车站显示屏等载体,已经使之成为各种文化活动推介的窗口。前不久,上海地铁和伦敦地铁在地铁车厢内尝试的中英文诗歌互换活动,就是巧妙利用地铁资源,组织跨文化传播的范例。

  到2010年,上海将成为和纽约、巴黎、莫斯科、伦敦等大城市齐名的地下轨道交通里程最长的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每天将有50%的游客通过轨道交通进入世博园区,上海地铁每天承载600万人次的流量,好比一座移动的地下城市。对于上海来说,世博会提供了这样的机遇,让人们更加关注地铁建设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届时上海地铁将是世界上吸引人流最多的轨交系统,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展示多元化的流动风景线。我们要借助中外合作的机会,引进世界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比如可以打造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地铁美术馆”,把全球最具动感的视觉艺术设计引入地铁。

  张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以前地铁是单一的交通线,现在我们开始围绕地铁营造一些整体活动空间,比如说吴中路停车场,准备建一个地铁博物馆,围绕年轻人活动的空间,通过“上海新速度”这个概念引入一些公众的文化。

  以前地铁比较强调的是功能建设,现在我们更多强调文化建设。五角场两边的大商场很多,有一条60米的马路不通行人。我们就把整个马路打通,地下一层做成联络通道,布置很多公共艺术品,成为市民歇息的地方,25000平方米中只有七八千平方米的商业面积,让人们感受文化的气息。

  以前我们在地铁上是引入文化,现在我们在探索地铁文化能否向外辐射。我们定期引入一些书画家的作品,使地铁与艺术相通,让乘客乘坐地铁时感受到高雅艺术,同时我们还和博物馆联系,让博物馆展出产品。

  邓伟志(社会学家,上海大学教授):作为一个上海市民,与其说我在做主题发言,不如说是抒发我对地铁的感情,表达对美好城市的憧憬。

  地铁是高速车,是安全车,是无障碍车。地铁是世博会的一个大动脉,有了地铁,城市才不会出现心梗和脑梗。地铁是流动的社区,又是流动中相对固定的社区,人和人的关系要进行重新的组合。在地铁里人们不仅可能一见如故,而且可能结成伴侣,地铁是我们生活的新空间。地铁还是我们世博会的名片,是舞台,人人都在亮相。地铁的建设也是艺术,它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我到世纪大道正在建设的地铁口参观,那里的建筑就是艺术。

  目前地铁一定要进一步优化环境,让地下胜过地上,要让地铁广告雅俗共赏,要以人为本,比如零换乘,要提高地铁的公共道德,让建筑成为一种不说话的语言,让装潢成为美的享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0563.html

更多阅读

100首最新的吉他谱 最新儿歌大全100首mp3

最新文本吉他谱100首漂洋过海来看你娃娃想太多李玖哲突然想爱你许茹芸传奇李健老男孩筷子兄弟幸福恋人郑源顺其自然黄小琥不只是朋友黄小琥没那么简单黄小琥阳光美媚Tank我想要的感觉张震岳放你在心里许美静你不知道的事王力宏一丝

转载 《寂寞暴走》的吉他谱 寂寞在唱歌吉他谱

原文地址:《寂寞暴走》的吉他谱作者:伯爵不会哭这是《寂寞暴走》的乐谱,因该是吉他的,我也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希望能给大家帮助。它的钢琴谱,我找不到,我想用钢琴弹的,我已经把高潮摸索出来了,还要继续,希望能给大家帮上忙。原调:#C 选调:C

声明:《开往春天的地铁吉他谱 开往世博的地铁》为网友各种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