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福剑被谁出卖了 是谁出卖了 “上帝”的隐私?



    文/陈茂生

  有一句话很流行:如果你爱上一个人,就让他去做中介,因为他能获得优厚报酬;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做中介,因为竞争惨烈,要是失败他就成了“洋装瘪三”。

  欲说还休。要弄清“中介”究竟是怎么回事,还真不容易。

  什么是“中介”?房产、职介、婚介、电讯、保险、法律……从早上睁开眼睛一直到晚上熄灯,一天中的事情似乎都和“中介”有关;“中介”是什么?这倒是个简单问题,中介就是“介绍”。譬如,哪里有合适的住房,哪里有合适的岗位,怎样可以让你的生活多点儿保障……一句话,“中介”就是帮助你办事情。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有众多中介组织帮助人们参与经济活动,如今在上海,也已经有许多“中介”了。

  30年前,人们主要通过“换房”改善居住条件,上海自发形成了若干“换房”集市,熙熙攘攘,人气十足;现在不一样了,买房卖房,由“中介”打理。

  20年前,在街上时常可以听到:“张家大儿子有女朋友吗?我单位里有个小姐妹倒是与他蛮相配的”;“李家小女儿大学毕业了?我认识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技术员,啥时碰碰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今,相亲旅游、八分钟速配、单身俱乐部等婚介广告铺天盖地,令传统的媒酌之言大为逊色。

  10年前,商业保险刚被普通百姓知晓,西装革履的“保险代理人”便被视为第一批“都市白领”。“弹指一挥间”,上海市民的人均保险费已从几十元上升为几百元、上千元。一时间,几十上百家保险公司“会战”上海滩。

  有人喜欢有人怨,但现代生活又少不了“中介”,所以也就有了我的“欲说还休”一说。

  永远做不完的“中介”业务

  “上海的房产中介永远有做不完的业务”,一位房产中介商踌躇满志地说。进入2006年第四季度,上海房产价格节节攀升,房市红火,交投活跃。原先缺少生气的房产中介又开始灯火通明了,先前见人赔着笑脸的业务员也变得“牛”了起来。

  在媒体做编辑的邹小姐,准备在上海安个家。但房子没买成,却惹上了一肚子气。到房产中介看房子,要先付一笔数目不菲的“意向金”,保证经过中介完成这笔交易,以防中间“跳单”;上门看房,要每次付给业务员5元钱“看房费”。明知这都是不合理的规定,但看到一路高举高打的房价,邹小姐只能选择忍受。

  业内人士说,这还只是“宰”客户的一点小钱,有的中介甚至恶意“拗”购房款,玩起了“金蝉脱壳”的把戏。2007年8月中旬,闸北区法院开庭审理“森启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某诈骗一案。检察院控告,这个仪表堂堂的中年人经营的这家房产中介,注册资金500万元。2002上半年,朱某骗取26名被害人200余万元购房款后,亡命海南4年之久,隐姓埋名在一家公司当小职员。后在广州火车站落网,移送上海。这是上海首个因诈骗房款被网上通缉的房产中介公司老板。

  “森启置业”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宝山、闸北一带,客户主要是动迁户,或是为改善居住环境出售原有房屋,并同时委托购置条件稍好些住房的工薪阶层。朱某利用客户信任,签订26份售房、购房合同,将代售房屋卖出后的房款据为己有。他骗取下家购房款、中介费,采取口头承诺或签发空头支票等方式,以各种理由不办理买房有关手续,共骗得200余万元。

  有业内人士质疑,“森启置业”的500万元注册金,是否经过验资并实际到位,否则,难以理解拥有巨资的朱某会为200万元而舍弃公司。问题还在于,这样一家毫无信誉可言的公司,包括身陷囹圄的朱某照片,至今还堂堂正正地挂在网上,并没有哪个政府部门去责成网站予以撤销!

  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许琳(化名)是一家未经登记注册的房屋中介经理,两次假冒客户名义到房地产交易市场办理挂失并补办房产证,用虚构交易将房产过户到自己的名下,随后骗取两家银行28万元、32.9万元房产抵押贷款。在这一案件中,许琳必须完成房屋过户、银行贷款这样两道手续,都被她利用自己的房产中介名义蒙混过关。

  为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趋势,国家相继出台调控措施,包括提高房贷利率、房屋交易税率等。但有的房屋中介为提高成交率,签订阴阳合同,虚假降低房屋买卖金额,减少相应税赋,逃避调控措施。名义交易金额减少后,贷款额度也随之减少,如此恶性循环,令购房者的实际负担增加,银行贷款的归还风险性增加。据调查,到2007年2月末,上海中资银行的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为0.95%,比去年同期增加0.37个百分点。

  一个被“边缘化”了的销售经理

  1982年首批外企“登陆”申城,面临“雇不到人,借不到车,租不到房”的尴尬。当时的“上海市进出口办公室”特别设立“外企服务部”,向外资企业派出39人。25年后,“外企服务部”已转型为国有中介“上海对外服务有限公司”,为一万多家外企外派25万名中国员工。如今,每天有数十万名衣着光鲜、神采飞扬的“白领”出入陆家嘴、徐家汇、南京路等CBD商圈,成为上海对外开放一景。做“白领”,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大学生的追求目标。但如何成为白领,如何适时“跳槽”提升自我价值,“人力资源中介”显然是一道绕不开的坎。

  上海做人力资源管理的“猎头”公司有百余家,它们都有气宇轩昂的门面,身穿职业装的前台小姐,当然,其中也不乏鱼龙混杂。事业有成的人希望通过猎头公司拓展前程,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希望靠“猎头”使职业生涯“高开高走”。但在一厢情愿中,许多人往往掉进陷阱。

  秦某,某大型有色金属加工企业销售经理,拥有丰富的客户和产品资源,他是企业的“主力成员”,雄心勃勃希望能坐上总经理位置,施展抱负。某日,他突然接到猎头公司电话,猎头公司明确指出,最近的一次高层会议已决定总经理一职外选,同时转达外资企业对他的高度评价,盛邀他加盟。经过一番考虑,秦经理终于成为外资企业销售经理。不过,他很快发现,这家外企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自成系统,他只是一个被“边缘化”了的销售经理,而原先的国企因销售不畅陷于困境,很快被这家外企控股兼并。这时,外企一改求贤若渴的态度,对他爱理不理,此时他才知道,是猎头公司和外企共同策划了要自己“跳槽”这着棋,以便在同业竞争中掌握先机。等他恍然大悟,再去找猎头公司论理,“猎头”先前的高调已荡然无存。在外企,他成了一个被“边缘化”了的“多余的人”。

  今年27岁的关明乐,酷爱音乐,尤其擅长编制手机铃声,在圈内小有名气。春节前,他辞去了报关员一职,很快接到一家猎头公司电话,说某公司要聘请一位音乐总监,待遇丰厚。“猎头”要他按照一套指定的曲目,制作9个格式的手机铃声作为应聘作品。他胸有成竹地投入创作,仅仅一天就完成了。但是,精心制作的乐谱发出后,却成了“打狗的肉包子”,一直没有回音。以后,他与一位道中朋友聊天,这才知道,“创意产业,其实最好糊弄人”。据说,某公司经常“招聘”,应聘者为进入公司,根据不同内容的测试曲目,个个竭尽全力,用心程度比在职员工不知强出了多少倍。公司凭空获得了一大堆作品,抵得上员工一周的工作成果,稍加修改就可上网对外发布,对应聘者则充其量给个亲切的微笑,说声“对不起,这次没有选上,希望以后再次合作”就够了!

  至于遍布大街小巷,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劳务介绍所,多半没有注册登记,它们经常与企业串通,以“招聘”为幌子,要应聘者缴纳办证、面试费用,应聘者到工厂“试工”半个月,就以没有“上岗证”、“试工期间工作不合格”等理由辞退。

  安徽省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南汇办事处的“中介”就颇有代表性。为让外资企业招收他们推荐的员工,“办事处”找上了街头非法伪造文凭的不法分子,以每份50元价格,为应聘人员提供伪造的高中文凭。后来,相关人员触犯刑律,受到了处理。

  是谁出卖了“上帝”的隐私?

  深夜11点,夜深人静。突然,电话铃响起,正准备安睡的李先生一个激灵,拿起了话筒。

  话筒里传来了一个男子的声音:“你好,我是太平洋保险公司车险业务代理员,根据资料,您的爱车保险即将到期,让我帮您计算一下今年的车险费用……”

  “车险”即将到期,李先生已接到了不少电话,每次都会有车险业务员喋喋不休地说上半天。虽然如此,他仍然很客气地说明,车险已委托原先的保险公司办理了。不过,这一回有点使他感到意外,那个男子见他并没有“回心转意”的意思,突然骂将起来:“就你这个破车,还搭啥臭架子!”啪,电话挂断了,惊得李先生目瞪口呆,半天回不过神来。他很奇怪,自己从未向旁人说起过车子保险的事情,这个男子怎么会将自己的信息掌握得如此清楚?

  对这个问题感到奇怪的,岂止李先生一人!有一位姓张的先生在上海郊区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包装印刷公司,常为业务“吃不饱”发愁。一天,张先生在地铁车站看到有人在推销一本复印资料,封面上醒目地印着“上海3500名企业家信息”,开价70元,相当于1元钱“买”50条信息,他掏钱买了一本,翻开一看,自己的名字、企业的名称,以及自己家的地址、电话号码等,竟也一一罗列其中,想想自己刚“协保”不到半年,名片还未发出一盒,他不由咋舌,连呼世界之大,竟有如此神奇之事!

 毕福剑被谁出卖了 是谁出卖了 “上帝”的隐私?
  事实上,这样神奇的事在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新房钥匙刚拿到手、小宝宝尚未出生、新婚筵席刚刚结束,家里的电话就一个接一个:奶粉要吗?胎毛笔做吗?纸尿裤要吗?全都是推销,推销!

  住在彭浦新村的张老伯碰上的“推销”差点令他昏过去。前几天,他孙子哭闹,这时突然有人推门进来说,“诚信提供殡葬一条龙服务”。张老伯气得手脚冰凉,来人一见苗头不对,转身就走。原来,小区内确实有老人去世,那个殡葬推销员并不清楚门牌号,听见张老伯家的孙子在哭闹,以为就是这一家,就不失时机地推门进来了。

  是谁,出卖了被尊称为“上帝”的消费者的信息?这世界,难道真有什么神探不成!

  可这,至今仍然是个谜。无奈的是,《民法通则》尚未对保护公民隐私权有明确规定,因此,市民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文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规范“中介”市场已成当务之急

  诚信缺失、乱收费、骚扰客户,已经成为消费者投诉中介业最集中的“三宗罪”。但中介机构认为税收政策、公平竞争、风险防范、收费标准,是阻碍中介业发展的四大焦点问题。

  针对保险业联手欺骗消费者并以各种理由应付市民投诉的现象,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法理部副主任唐健盛认为,一贯以“严谨、诚信”著称的保险业能做到这个份上,真是让人看不懂了。不知道有多少消费者被冒名顶替还浑然不知,也不知道有多少消费者车险保费被代理商挪用或侵吞,更不知道还有多少车险丑闻被所谓的“电脑差错”给掩盖了。很难说,保险公司对代理商的“偷梁换柱”会毫不知情,事实上,没有保险公司的充分合作,代理商也不可能如此轻而易举地挪用或侵吞车险保费。所谓“黄牛”、“黑中介”、“代理人不专业、乱承诺”等,无非是保险公司在出了事情以后的托辞。透过这些表象,问题在于保险代理制需要有一个高度诚信的市场环境。

  此外,入行门槛低、查验制度松懈也是中介业诸多问题的根源。开设房屋中介规定,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注册交易员,但借几张证书就可,导致“房产交易员注册证书”身价倍增,其实登记部门稍稍严格一些,就不难发现其中破绽;股市“大牛”,基金备受青睐。结果满街都有“基金经理”拉客,其中绝大多数仅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将钱交由他们打理,风险极高。

  前不久,相关媒体,企业举办主题为“2007年上海中介行业路在何方”的聚会,与会者坦露对中介行业发展的忧虑,希望2007年能有“一个稳健发展的方向”。

  上海市社会服务局的一份文件表明,上海的中介服务业已初具架构,涵盖鉴证、评估、代理、咨询等领域。世界律师事务所100强中有21家已设立上海代表处,有68家国内律师事务所的分支机构,还聚集了三家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地区总部和三家分所。到2008年,上海中介服务业将涉及50个左右的自然行业,50万名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年增长在15%以上。但上海中介服务业仍然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市场分割、行政依附、法规滞后等体制、环境方面的问题;二是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执业不规范、内部治理不完善等自身发展问题。据悉,上海将建立“中介服务行业诚信档案信息库”,开展中介服务行业评议,逐步取消不符合法律法规所设立的各种资质资格,促进公平竞争……最终形成政府部门科学监管、行业协会积极自律、中介机构规范运作的良性机制。

  将政府规划落到让普通市民看得懂的实处,譬如对外来务工人员开放“公共职介”、规范保险理赔合同、加强房产交易过程监管……而最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应坚决取缔未经注册登记的中介机构,杜绝出了问题“关门走人”的现象屡屡发生。如此,才会有中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社会在发展,中介服务的领域在扩展。期待这样一天,完善的中介业,如古话所说“成人之美”,消费者“好事成真”,这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4048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痛打毕福剑这只落水狗! 痛打落水狗

原文地址:痛打毕福剑这只落水狗!作者:当年孔庆东因香港某些人歧视大陆人,激于义愤而在自己的电话里怒骂记者,不曾想遭到公知们的反复围剿,理由是“你是教授,你就不该暴粗”。时过境迁,央视大腕毕姥爷在所谓的多国文化交流宴会上“私下”暴粗

是谁将毕福剑视频传到网上? 如何把视频传到网上

是谁将毕福剑视频传到网上?近来,有关中共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因一段在私人宴席上嘲讽伟人的视频被暂时停播节目。该事件持续发酵,毕福剑事件录视频者遭网民人肉曝光,疑似北京东博书院的秘书长张清。央视声明称,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在此次网络视

毕福剑老婆是谁? 毕福剑老婆

毕福剑成“剩男”央视《星光大道》、《梦想剧场》、《五一七天乐》节目主持人“老毕”毕福剑年龄已逾5旬,但家庭生活并不美满。毕福剑老婆2003年冬天与毕福剑离婚,并携女儿远走加拿大定居,毕福剑成了“被抛弃的人”。毕福剑老婆是四川

央视主持毕福剑唱戏视频原版视频下载 央视主持人毕福剑近况

来源:夜玩帮-中国大学生夜生活分享论坛看到好多人在求“央视主持毕福剑唱戏爆粗骂GCD视频正好今天是某位榴友分享的,连夜发帖分享特此说明:此视频是榴友“鵞奀嘦勥芘”分享出来的,我也很感谢他能分享此视频经本人验证,视频比较短,只有1分18

声明:《毕福剑被谁出卖了 是谁出卖了 “上帝”的隐私?》为网友她们似懂非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