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变化了的大趋势下谨慎处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中国企业领袖最重要的一项“领袖的资格”
文/牛文文
沸沸扬扬的“华为员工集体解聘”事件终于“中止”了,但关心这家著名领袖公司的人们还是在为它捏把汗:这次风波是过去了,可过多久它又会冒出下一个什么风波来呢? 近年来,随着公司发展步伐尤其是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华为也不断冒出一些令外界吃惊的“新闻”:2004年跨国官司、2005年“打港(湾)”、2006年员工过劳死、2007年“辞职门”,几乎每年都要出一起甚至数起大事件。这种烽火不断的情形,在国内著名领袖企业当中很少见,很另类。 华为是国内企业界公认的技术派领袖、市场营销先锋、成功的国际化先行者——一家中国企业能够同时在这三个方面都获得无可争议的成就和认可,实属罕见。华为的创始领导人任正非,更是赢得企业界普遍的尊敬。这样一家近乎伟大的公司,为什么会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总是显得像初生牛犊般执拗、生硬、青涩呢? 站在外部,试着从华为的角度来看探究其中的缘由,可能有: ——华为还是一家处在高速成长期的“待成熟企业”,它碰到的问题比别的领袖企业多,比别的企业超前,比别的企业特别,所以一直走在风口浪尖上; ——华为不是公众企业,如何处理与竞争对手、高管、员工的关系,是企业自己的事,不需要向社会公众披露,也不需要特别在乎外部反应; ——华为在由一家国内公司变为国际公司,它的主要市场已经在海外,它需要集中资源开展国际业务和国际公关,所以不怎么在意国内公众的感觉; ——华为不怎么重视公共关系和品牌管理,这方面的投入比较少、力量比较弱。 以上几种情形,哪种更接近华为的实际呢? 第一种情形,有其可能,值得谅解。华为的高成长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它拥有庞大的科技研发体系和数以万计的研发大军,需要在技术更新很快的通信领域争取和保持技术优势,所以,它在专利管理和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上遇到的挑战,比所有其他国内领袖企业都要突出。这就导致了它在面对与思科、港湾及其他前技术员工的专利纠纷时,不惜下重手、出狠招——“华为心硬手狠”,盖源于此? 第二种情形,常有流露,但最可警惕。公司大到一定程度,不管上市与否,在某种程度上都已经是“社会的企业”了。公众对著名的明星企业,总是有更苛刻的要求,要求它在各个方面都能成为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标杆。这几年,中国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前所未有地提高,企业家必须意识到,从“企业家的企业”,到“投资者的企业”,再到“社会的企业”,已是大势所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在变化了的大趋势下重新并谨慎处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中国企业领袖最重要的一项“领袖的资格”。第三种情形,当年在日本大企业身上也曾经出现过,“重海外轻本土”,是新兴国家企业在国际化初期的“常见病”。直到今天,还有“两个日本”之说:那些国际著名的日本企业,在日本国内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反而还不如那些专守本土的中小企业、地方企业强。如何在国际化的同时深耕本土市场,是华为、联想、海尔这些国际化排头兵未来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至于第四种情形,假如存在的话,也只是个表象和手段问题,更是个极易解决的简单问题。 不管怎样,真心希望华为不要再频出意外新闻,真正成为一家成熟的伟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