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创业板上市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近日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表示,推出创业板的各项条件已经具备,推出创业板的时机已经比较成熟。 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更为有效地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是当前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就创业板而言,“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就要求金融部门加快形成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和科技产业的相互联动,支持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但这是一项并非轻易就能完成的任务,即使放眼全球范围,真正行之有效的创业板也几乎只有美国纳斯达克一家,更不用说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仍然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大量深层次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在当前阶段,尤其需就以下几种不良趋向提前做出相应预防措施: 其一,创业板可能出现边缘化趋向,其原因主要在于上市企业门槛较低,未来成长风险较大。以香港创业板为例,该市场自1999年创立以来,总共只有232家企业上市,其中已有14家公司转往主板,21家公司因各种原因被摘牌,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还未有一家公司挂牌上市,为此,我们有理由怀疑,发展中的内地股市能否形成更为有效的遴选机制和交易机制以吸引投、融资双方。 其二,创业板可能出现主板化趋向,关于这一点,考察内地金融体系不难发现,其所表现出的同构性非常明显,即,金融资源过度倾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即使是本意旨在纠偏的中小企业板亦未能例外,如去年上市的宁波银行发行规模高达4.5亿股,募集资金则达41亿元,与主板上市企业殊无异处。 其三,创业板可能出现被恶炒趋向,因为内地股市素来存在跟风博傻、黑庄肆虐等顽症,而这些顽症如若传染至规模较小、因而更容易被控盘的创业板则形势危矣,甚至还有可能因其暴涨暴跌而拖拽主板市场一起异动。 机遇与风险同行,因噎废食从来是愚蠢的做法,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建立创业板市场”,其实明白无误地表明决策机构有信心、有决心将此完善市场之举措进行到底,因此,当下围绕创业板而展开的讨论应相应调整至“怎么做”而非“做不做”。 自主创新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志在推动自主创新的创业板首先应以创新为己任,具体来说,针对上文所举不良趋向,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应有不同于主板市场的管理办法: 其一,针对创业板可能出现边缘化趋向,相关部门似可考虑采用T+0交易以及融资融券、做市商制度等办法扩大交易规模,提高交易频率。此外,内地资本市场始终未能形成的退市机制亦应加快进入决策程序,非如此,则不足以从根本上提振投资者参与其中的信心和热情。 其二,针对创业板可能出现主板化趋向,相关部门需要解决好量与质之间通常存在的矛盾,这就要求创业板在维持较低静态标准的同时,开发出适应成长型企业特点的独特指标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其发现、孵化的本质功能。 其三,针对创业板可能出现被恶炒趋向,相关部门除加强监管外,还应设法在创业板与主板之间设立隔离墙,以此避免前者特有的高风险在更大范围内转移和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