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应顺势而为,配合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引导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向内陆转移
文/王俊峰
当前,随着人民币快速升值、出口退税的取消和沿海地区各种要素成本的上涨,沿海开放地区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很快压缩,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价格比较优势被大大削弱。 加上西方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断制造事端打击“中国制造”,各种不利因素同时袭来,中国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中国政府亟待关注和改善的时候。中小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到了存留抉择的关键时刻,这一问题已演变成为关系中国就业和民生的全局性社会问题。 中小型外资企业为中国改革开放、出口创汇和解决过剩劳动力就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小型外资企业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先锋队,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引进大型跨国公司进入,并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许多规模不太大,产品技术含量也不是太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附加值不大,利润空间本来就小。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中国的配套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 当前,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已经到了产业转移的十字路口,是离开中国走向东南亚的落后地区重新创业,还是到中国的内陆地区搬迁发展,取决于中国政府的相关配套政策。 中国政府需要高度关注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和撤资留下的社会问题。现今,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但最大的民生问题是就业,中国正在稳步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险,这当然是关系国民福祉的大好事,但要注意和中国目前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适应、配套和协调。 最近要特别注意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倒闭或撤资,会遗留的许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大规模失业人群。在这种生态环境中,今年1月份以来,广东沿海地区已出现大批中小型外资企业破产倒闭,大连、青岛等地出现大批中小型韩资企业关门潜逃的事件,不仅给中国金融系统造成许多不良贷款,同时造成沿海大量失业流民,为社会稳定埋下巨大隐患。 中国政府应顺势而为,配合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引导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向内陆转移。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充裕,这是中国的独特优势。 尤其是在中国的中部地区,除劳动力人口数量优势外,成本优势比东部沿海更低,中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对待外资的宽松政策也是一大优势,随着中国最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对中部地区的倾斜,中部地区的投资硬环境日臻完善,西部地区也大为改观。 虽然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是个问题,但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上这正好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回旋空间。因此,中国应把握机遇,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内陆地区地方政府和沿海地区结对子,主动引导出口型加工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 用内陆地区的人力资源低成本、各项生产要素低成本冲抵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为中小型外资企业再拓在中国内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解决中西部地区过剩劳动力就地就业问题和劳动力大规模区域流动就业的国家难题。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