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美国次债危机、人民币升值预期、奥运议题以及中国持续的高速经济发展势态,正把中国引入一轮前所未有的国际资本流动大潮中
大卫在一个月内飞了四次中国,每次他的行程基本上是这样安排的:洛杉矶——香港——上海——汉城——洛杉矶。他在香港呆的时间稍长——他打算把公司的亚洲总部设在这里——这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系着全球新兴金融市场上几座最重要的城市:上海、北京、台北、汉城和新德里。他们被看成未来二十年内全球经济增长的活力所在。
新兴市场的机会 大卫是一家总部位于洛杉矶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Equity,简称PE)的高级合伙人。这家基金位列全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BlueChip行列,最出色的手笔是整合了全美的超市连锁业,20年里完成了数百亿美元的投资业务,甚至把该基金的创始人送上了全美50位最富有人士榜。然而,他们却很少有业务需要踏出美国边境,更别说跟亚洲相关。 这情况在2007年初有了变化。该基金的长期投资人、几位中东的神秘巨贾愿意拿出6亿美元成立一支新的基金,但条件是只能用于新兴市场的投资。“其实,他们希望进入的新兴市场主要指亚洲,尤其是中国。”大卫解释说。加之一韩国家族企业愿意把积累的部分财富交给这支基金管理,就这样,这支总额近10亿美元、被命名为“全球投资基金”的新基金,用了不到三个月就诞生了。 这就是典型的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成型过程。美国高度成熟的资本运作体系就如一台高速运转的离心机,很快把全美乃至全球极度富有的个人、大型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企业基金、大学基金以及慈善捐赠基金的巨额财富集中起来——最新的统计数据是全美有近八千亿美金私募股本。按照资本逐利的本性,职业基金管理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最大化资本收益率的投资目的地。 最具诱惑力的是中国 中国无疑是全球新兴市场(EmergingMarkets)中最具诱惑力的地方。曾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的董事长麦高文先生聊过投资,他无不自豪于自己十年前就做出进入中国的决定。IDG作为最早涉猎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成功投资了百度、腾讯、金融界、携程等诸多海外上市企业。麦高文先生的说法是,IDG在中国的年投资回报率为48%,而在美国以及其他地区,年回报率仅为15%左右。 “华尔街没有人敢忽视中国,因为那将要付出重大代价。”去年的秋天,我跟大卫在离华尔街几百米外的一家酒店大堂喝咖啡,他感叹说,华尔街早就行动起来了,他所在的基金算反应慢的。“中国现在真的很热,同行们的竞争如火如荼,等我们得到消息派投资经理从纽约飞往上海谈判,那边公司可能已经在跟其他基金草签框架协议了。” 似乎所有的美国PE公司都到了亚洲,或者在通往亚洲去的路上。几年前,在中国有所耳闻的只有像凯雷、华平等少数几个大的PE公司,而目前,随便进入北京CBD区域一家星级写字楼,就可以看到上百家挂“投资”或“资本”字样的公司。连一直宣称“投资半径不超过硅谷40英里”的红杉资本,2005年下半年也宣布进入中国,不到两年就完成了两亿美元投资,去年又新募集了两支共7.5亿美元的中国基金。有不少媒体用“井喷”来形容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据悉,中国去年有77个具有风投背景的企业在海内外实现了IPO,融资总额超过220亿美元。挑剔的华尔街交易员似乎对中国概念股溺爱有加,去年我曾在纽约的交易室里,亲见由IDG投资的金融界一路飙升,冲破600倍市盈率,创造出以百万美金年利润博出10亿美金市值的神话。同为搜索引擎,百度的市盈率一直保持在GOOGLE的二至三倍左右。 资本流动大潮 看完这些就不难解释,为什么2007年针对亚洲的新筹资私募股权基金比2006年翻了一倍(逾300亿美元),针对中国的新募基金会翻四倍!另有第三方调查显示,中国成为全球PE最活跃的投资市场之一,去年全年针对中国大陆地区的整体投资额达124.86亿美元,是前一年度的2.5倍。 我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搭上回北京的班机——作为这家传统的华尔街公司为数不多几个会讲中文的员工之一。我的主要任务是为这支命名为“凯睿中国机会基金”的亿元级私募股权资本,寻找可以合作投资的优秀企业。两个月里,已经考察过包括医药、民生消费品、能源、物流、新媒体以及高科技等近20个项目,并惊诧于中国企业的蓬勃活力与日渐成熟的国际化意识。 与此同时,我的同行们也在积极行动。前不久收到大卫的消息,尽管他们的亚洲公司仍在筹备中,但已经在韩国有了一个媒体投资项目,在印度新德里合作了一个软件园,在中国,通过PIPE(PrivateInvestmentinPublicEquity私人投资公开股票),成了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媒体公司的大股东之一。 毫无疑问,美国次债危机、人民币升值预期、奥运议题以及中国持续的高速经济发展势态,正把中国引入一轮前所未的有国际资本流动大潮中。我所知道的是,作为高高在上的投资人的“幸福时光”已经结束,PE公司的专业人士们必须迅速完成到“企业猎头”的转变——比同行更早发现有价值的企业,并且知道如何在竞争中拿下它。 (作者为美国凯睿资产管理集团中国区投资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