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尚没有资本市场经验的企业,能从东方电子的自我救赎中学到什么?
文/本刊记者 纪亮
尽管是“空降兵”,尽管接手不足一年,尽管面对的是一个曾经内外交困、刚刚解决了生存难题的企业,但是杨恒坤和他的精进管理模式却很快地在东方电子扎下根来,企业上下对于资本市场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痛定思痛 《中外管理》:作为企业现任的管理者,您认为东方电子最初在资本市场上所遇到的困难对今天的发展是否依然有影响?现在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是否有规避风险、保证企业良性发展的措施? 杨恒坤:我是2007年4月底进入公司,从7月28日,开始跟股东签署了和解协议。当时这个事件在资本市场上影响非常大,一共牵涉了7000多人,100多位律师,被称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大案,所以影响非常深远。 化解当年留下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但是作为企业还是应当承担这个责任,因为我们要对股东负责。而且阵痛之后,企业已经走上了一个良好的发展轨道,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业绩提升。对于股东而言,这是最好的宽慰。 吃一堑,长一智 《中外管理》:成功摘掉了ST的帽子,市场普遍认为这是东方电子再崛起的标志。目前您认为资本市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意味着什么?杨恒坤: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突破。首先解决了资金瓶颈,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的许多企业建立起了产权制度。成为公众公司以后,给了企业加速创造财富的机会,也客观上保护了投资者的财产和利益。 对于东方而言,因为前期有过非常辉煌的快速发展阶段,虽然后来有了一些问题,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问题解决之后,同样的问题不会继续发生,因为我们的企业已经有了免疫力,知道如何规避风险,对资本的敏感度更高。这样东方的发展基石会更加坚实,更有利于树立起东方的信誉和品牌。 我们曾经因为在资本市场上的错误而陷入困境,而且我相信所有跟我们一样曾经犯过错误的企业,对资本市场都有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要冷静地对待资本,不管金融市场怎么发达,对于企业而言,实业永远是第一位的,在现在市场环境并不成熟的时候,更需要用谨慎的态度看待上市,看待资本市场。在企业上市之后,变成公众公司,企业应当树立起一种意识,投资者不仅仅是股东,更是企业的客户。只有像对待客户一样对待投资者,才能回报给股东最大的价值。 《中外管理》:许多企业在上市后选择了多元化的道路,但同时也有不少就此陷入泥沼之中不能自拔。东方电子是否有多元化的计划? 杨恒坤:这其实不是多元化与否的问题。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与上市与否并无逻辑上的关系。但是在上市之后,容易因为资金的充裕,让企业产生一定的膨胀心理,盲目的追求新项目,这是需要警惕的。 一个企业如果在高速发展期,那一定要坚持主业;但是如果进入成熟期,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的情况下,企业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去拓展经营渠道,拓展业务项目,考虑是否有必要转行或者多元化经营。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企业只有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去规划自己的发展战略,才能让企业稳健而平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