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全国两会的深入召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又如期地引起了各家媒体的关注。 回顾历史,历届两会都能听到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提案议案, 虽然主题不同,但基本出发点都是呼吁政府创造出更适合自主品牌车企生存的大环境。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最受关注的当属“公务车”, “汽车社会和环境保护”以及“海外市场拓展”这三个话题。 首先谈到公务车的问题,虽然自主品牌进入公务车采购名单是大势所趋,但千万不要误以为这就是拯救自主品牌的“灵丹妙药”。 虽然过去的公务车市场曾经辉煌并且造就了一些成功的产品或品牌,如奥迪A6车型。 但毕竟公务车消费在整个汽车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今天的公务车市场已远非当年占到整个新车销售2/3的情况。况且, 目前看到的名单也不像过去那样仅局限于少数几个品牌, 而是一个完整的几乎包括了所有主要自主品牌相应产品的名单。所以过分夸大自主品牌进入公务车采购名单影响力的宣传恐怕都只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其次是关于汽车化社会与环境的和谐问题。新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目前我们的城镇居民的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了每百户21.5辆车,或者说每5户居民中就有一辆车,中国社会的汽车化已然成为一个现实。但是随着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问题的曝光和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 政府决策者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笔者以为,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化是个必然的趋势, 政府与其花尽心机来提高购车门槛, 不如通过合理提高汽车(包括燃油)质量门槛和城市中心用车成本, 以及大幅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手段,来指导城镇居民形成良好的用车习惯更有效。
![自主品牌:全面保护不如提供帮助](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134415415721.jpeg)
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够在提高城市公交服务水平(也包括城市物流管理水平)方面多下工夫, 能够吸引大多数有车人士多用公交服务而减少使用私家车, 并对低质量的燃油和车辆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我相信一个更汽车化的社会也可以同时解决与环境和谐的矛盾。 第三点是关于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问题。2012年,中国出口海外的整车首次突破了100万辆的大关, 对于一个后起的汽车制造国来说, 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随着出口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了全球布点设厂的征程。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多数汽车企业的海外拓展推进得并不顺利,这主要反映在对市场的选择,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制造基地的选择过于仓促随意;在整个过程中总部和当地企业的协调性不够;以及对整体经济效益和运营难度的估计不足等。 从中国政府方面对自主品牌海外拓展的扶持来说,目前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之外, 恐怕就没有其他什么实实在在的支持了, 然而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往往最需要的不是钱, 而是市场信息和社会网络。 韩国政府在扶持本国企业海外拓展时会在一些主要出口目的地国家设立具有共享服务性质的市场调研机构,专门为本国企业提供在各地市场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 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前期的市场分析工作, 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地协调进入同一个市场的本国企业, 积极促进企业间在海外市场的合作,而这些恰恰也是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市场上最需要的。 在日益全球化的汽车市场上,和国外的竞争对手相比,我们中国汽车企业无疑还比较年轻,这就更需要我们的政府决策人为这些企业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但笔者决不是想让政府过度地保护中国汽车企业,因为在市场竞争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企业才会有更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