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仅一年半,行事一直低调,他却已成为中国汽车界最受关注的老总之一。大手笔整合旗下企业,从零开始重建北京配套体系,与骨干汽车集团谈购并
本刊记者 冯淑娟
徐和谊,一个看上去很平和却野心勃勃的老总。最近,他又张开了“年产200万辆、60%自主品牌”的胃口。 徐和谊做事一直很低调。但是,自从一年半前成为北汽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北汽控股)董事长后,他不想高调都不可能了。 尤其是,随着北汽控股一系列宏伟蓝图的逐渐披露,徐和谊天马行空的大手笔,不仅使业界目瞪口呆,还有可能导致中国汽车产业的版图重新划分。 他最近一次出人意料的行动,是即将收购远在江西的昌河汽车,据说结果很快就会公布。昌河汽车原属中航科工集团,此前人们一直以为,它会与同属一个系统的哈飞汽车合并重组。徐和谊的野心究竟有多大?从他那双犀利、睿智的眼睛里,现在恐怕还很难找到答案。 解疑200万辆 不久前,媒体纷纷报道,北汽控股公开了新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其目标是,到“十一五”末期,实现年产销200万辆,其中60%以上是自主品牌车型,合资品牌占30%左右。 据悉,这个规划是2月29日,在北汽控股2008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徐和谊做闭幕讲话时宣布的。实际上,这200万辆是产能目标,不是一些媒体所报道的产销目标。 而据知情者称,此前一个月,徐和谊还在全公司工作会议上,强调“十一五”规划是年产能150万辆,产销130万辆。 这么一件大事,缘何短短30天时间,就做出如此大的调整? 不只《财经文摘》记者有此疑惑,就是北汽控股内部,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据说,在徐提出这个目标后,当场就有人表示怀疑:“2007年的100万辆,都是咬牙干出来的,3年时间要增长一倍,怎么可能?” 面对疑虑,徐和谊是这样跟部下解释的:“我认为,这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而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现状,需要我们必须这样做。客观需求决定了我们的指标,而我们又要靠指标推动工作。” 一位知情人士认为,此事其实反映出徐和谊长远的发展眼光,以及对产业局势的准确判断。据这位人士解释,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规定,到2010年,国家支持的大汽车企业集团,至少要在市场上达到15%的占有率。而按照有关预测,中国汽车总产量到那时可达到1600万—1700万辆。 因此,到2010年,北汽控股若想仍然继续留在“国家队”,就必须实现200万辆的年产销量,否则定会面临出局危险。这当然有悖徐和谊的远大抱负。 欲聚沙成塔 徐和谊的野心,并非今日才有。实际上,由政府机关来到北汽控股后,他就一直酝酿着要将北汽做大,使之成为在中国汽车产业一个举足轻重的拳头。 直到被任命为北汽控股董事长后,他才有机会施展自己这一抱负。可当时摆在徐和谊面前的,却是一盘不成体系的散沙。 历史上的北汽,一度是国家“三大三小”成员之一,整车及零部件基础都不弱。然而,在改革的大潮中,北汽却由于不能适时而动,渐渐被边缘化,一度被排挤出国内汽车主力军之列。 北京现代汽车合资建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汽车的窘境。后来,北汽福田日益壮大,成为支撑起北京自主品牌的中坚。再后来,北京奔驰-戴克项目落户,填补了北汽高端品牌的空白。 北京汽车看上去兵强马壮,似乎没什么好担忧的了,但是,徐和谊却仍然有难言的苦衷:几家企业各成体系,占山为王,资源不共享不说,连劲都不往一处使。 2月初,在人们都为春节到来奔忙的时候,北汽控股却在忙着调兵遣将:从总经理到总经济师、总法律顾问,有的就任,有的调离,有的改任。连两家合资企业北京现代和北京奔驰-戴克,也都进行了较大的人事调整。 外界的评价是,此举是为了重组一个强有力的“内阁”,以支持北汽控股发展规划的顺利实现。知情者却说,徐和谊大刀阔斧的举措,是在为北汽控股换脑子,换思维,换观念。 去年,徐和谊曾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最头疼的是人事问题,对于有5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来说,人浮于事、关系盘根错节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当时,他就对记者坦言:对于那些“没能力、瞎忽悠、坐在位子上不干正事的人”,要“全部搬掉”。 据透露,北汽控股最近调整的高层,都与其正在运作的“几件大事”有关,人事变动是整体性的,而且“一环扣一环”。徐和谊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为此,有人评价说,也只有徐和谊,才能摆平北汽控股内部那些复杂的利益关系。 比如北汽福田总经理王金玉,就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这个从农用车起家的老总,却从没有因自己“卑微的出身”而脱去那股倔强劲儿,很少买别人的账。连徐和谊都曾评价说,这个人有点“神”,意即王金玉胆略超人。 据说北汽正式控股福田后,为“驯服”这个山东人花了不少功夫。甚至有人夸张地说,除了徐和谊,谁也“拿不住”王金玉。 这话可能不假,因为不久前,北汽控股成为北汽福田的最大股东,北汽福田则成为北京重要的商用车和轻型客车生产基地。 钟情自主 在徐和谊的“大一统”思路下,还有一家企业的人事或有可能面临整合,即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下称北汽有限)。 此前,这是一家私人企业,老总姚长生是一位退伍军人,购买了原北汽集团一个停产的整车厂北汽摩,生产SUV。后来,北汽控股确定了自主品牌的发展战略后,缺少一个生产基地,便瞄准了该公司,并参股33%。 去年,北汽控股将军车任务转至该公司生产,但与其股权关系并未理顺,北汽控股只是参股而不是最大股东,双方沟通不畅。而且,双方在转移的资产方面也有分歧。 这显然不符合徐和谊的思路。按照他的想法,北汽控股将构建“福田汽车”、“北京牌”两大自主品牌,北汽福田和北汽有限将成为两大自主品牌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中,北汽福田发展全系列商用车,北汽有限顺义厂区定位为自主品牌轿车、中高档越野车、军车等产品的生产基地。 北汽控股经多方努力,终于在今年2月实现了对北汽有限控股的愿望,占股51%。但据说老姚对此很有点儿抵触情绪。在此情况下,这家公司人事上会不会发生变故,目前还看不出来,但也没人敢确定地说“不”。 现在,北汽控股已将旗下的越野车、SUV及军车,都移至北汽有限生产。同时,这个平台还成为其自主品牌“北京牌”的复兴基地。 自出任北汽控股掌门人伊始,徐和谊就规划了北汽控股集团化发展的战略,其中,搭建自主品牌乘用车平台成为其重要一环。 徐和谊何以如此钟情自主品牌轿车?一位业界人士分析认为,一汽集团正在重塑红旗品牌,上汽集团拟在新能源车上挂出上海牌,而惟有老工业基地北京没有自己叫得响的自主品牌。这让一心想在业界“青史留名”的徐和谊心里着急。 所以,北汽控股正加快速度,开发自己的自主品牌“北京牌”。据北汽控股汽车研究总院一位人士介绍,他们现在夜以继日地赶进程,人人都忙成一团,目的只有一个,要在4月下旬举办的北京国际汽车展上,让北汽开发的自主品牌车亮相。届时,会有六七款自主开发车型与观众见面,包括轿车、SUV、越野车及新能源车。 解配套之虞 熟悉徐和谊的人会知道,他尚有一大心结未完全解开,就是北京汽车的配套体系问题。 历史上,北京的零部件体系一度很强,但当初随着北汽日渐萧瑟,其下属的零部件供应商也四分五裂,各奔前程。北汽控股组建后,放眼一望,除了现代汽车将自己的配套厂商悉数带进来之外,几乎找不到几家像样的配套商。 一次,《财经文摘》记者参加一个行业论坛,巧遇北京绿创集团总裁姜鹏明博士,这是一家生产汽车环保零部件的企业。姜鹏明听说徐和谊要参加此次论坛,所以下飞机直接拖着行李箱就到了会场。 “他已经约了我好几次,都因为我太忙没有见上面。这次无论如何要跟他见一面。”姜鹏明这样告诉记者。在人们心目中,大汽车集团是零部件供应商的客户,其老总往往高高在上,一般供应商想巴结都难。然而,对于徐和谊来说,像绿创这种高科技公司,正是北京汽车发展所需要的理想配套企业,所以,他宁愿屈尊自己去同对方沟通。 还有一次,徐和谊在接受采访时,坦率地告诉本刊记者,对于某些合资外方垄断配套资源和采购价格,宁肯采用高成本进口件也不用国产件的现象,他十分气愤。徐和谊认为,正是这种利益偏见,导致某些汽车厂商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这必将影响到市场营销。 所以,他上任后推出的“五大平台”中,零部件配套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一块。随着北汽控股零部件平台的全面启动,一批新兴的零部件企业加入到其体系中。从北京现代汽车来看,外方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正在被打破。 圆北京汽车梦 自原北汽萧条后,有一个梦想始终萦绕在北京市高层领导的心中,那就是重新打造北京的汽车工业体系,让北京回归中国汽车主力军团之列。 从北京市经贸委走出来的徐和谊,怎能不领会市领导的这个想法?而且重振北京汽车产业,确实也早已成为他心目中的责任和使命。 这从他对下属的讲话中就能看出来。在解释为何将年产销量调整为200万辆的缘由时,徐和谊曾补充说,这“对行业来讲是潮流,对首都经济来讲是责任,对北京汽车来讲是使命”。 为此,有人视他为“政治家”而非企业家。但对徐和谊来说,政治家或是企业家的称谓,对他的抱负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一旦认准自己的目标,就会全力以赴,“不须扬鞭自奋蹄”。这似乎也成为他与生俱来的一种秉性。 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和使命感,徐和谊正和他的团队整装待发,第一目标便是4月份的北京国际车展。据介绍,北汽控股接下来将重点着眼于资本运作、并购重组以及自主品牌建设方面。 据悉,北汽控股整体上市计划已进入倒计时。不久前,北汽控股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对媒体透露,北汽控股的股份改制方案,已获得北京市国资委批准。这意味着其整体上市方案已递交证监会等待审批。 在徐和谊的办公室里,挂着他喜欢的一幅字:雄驰天下。旁边是北京工业布局图。 徐和谊心中装着的,正是北京汽车产业崛起的一盘棋,他便是那运筹帷幄、野心勃勃的大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