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曾经自发采取抵制日货的行动,最终发现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电子产品发烧友更是难以忍受,相机不是佳能就是索尼,手提电脑、电视、空调,不买日本制造,似乎一下就少了很多选择和对于产品质量的安全感。
文 LydiaChen
中国老百姓曾经自发采取抵制日货的行动,最终发现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电子产品发烧友更是难以忍受,相机不是佳能就是索尼,手提电脑、电视、空调,不买日本制造,似乎一下就少了很多选择和对于产品质量的安全感。 可在2005年,美国资深财经记者邦杰尼(SaraBongiorni)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开始尝试过一年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很快她就发现中美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不是开玩笑,抵制“中国制造”就连日常生活也很难继续,最可怕是到了圣诞节,那些五颜六色的蜡烛,闪烁的圣诞小灯和会眨眼睛的娃娃无一不是来自中国。她把这一年的经历写成了畅销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AYearWithout“MadeinChina”)。 抵制日货绝大部分出自民族主义,这个美国记者的尝试却是违抗经济规律。“中国制造”现象背后是基本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打开国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都会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本期的封面故事《中国潜力企业榜》又是一个个中国制造的传奇。在《福布斯》中文版第4次推出的这份遴选中国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榜单中,200家销售收入介于500万到10亿人民币之间的企业最近3年平均销售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分别高达52%和65%。 中国制造的优势显然已经不在低端纺织品和简单来料加工的机电产品领域。与4年前我们推出的第一份榜单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走向深加工环节,逐渐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下游拓展。单纯的进出口贸易企业也开始走向连锁品牌的代理和管理。比如位居本届榜单首位的中国动向,通过整合经营国外运动品牌,如今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市值已经接近其过去的母公司李宁。另外,来自医疗、能源和无线互联的中小企业在榜单中的比例也有所增加。 但是,产业升级后的“中国制造”进入欧美市场,总会遭受争议,尤其是跟安全有关的行业。就如日本制造和韩国制造最初在欧美国家的反响,可现在市场份额一落千丈的福特汽车都要去日本学习自己收购过来的马自达的品牌和分销策略。当快速时尚服装连锁ZARA、H&M席卷中国一线城市的时候,我们发现那些售价便宜花色齐全的针织衫大多产自越南、柬埔寨和土耳其。这就是规律,大多数国家还是更希望一直成为“被抵制”的对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