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雄心勃勃的钢铁公主与一家心怀异志的中国企业之间的交恶之战,结果?世界最精明的钢铁巨头终于获得了参与中国产业整合的关键棋子
记者 袭祥德
这可能是中国钢铁业史上一场最波诡云谲的竞购战。在这场爆发于去年春天的冲突中,中国东方集团(爱股,行情,资讯)控股有限公司(0581.HK)的第二大股东——嘉鑫集团总裁陈宁宁曾试图向该公司发起全面收购,但却引发了与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韩敬远长达半年的收购与反收购之战。最终,陈宁宁出局,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Mittal)则成为坐收渔翁之利者。 安赛乐米塔尔首席财务长阿迪蒂亚·米塔尔(AdityaMittal)2月13日表示,预计该公司将于今年夏季或之前完成对东方集团的收购——一场火爆的资本决斗终于要画上休止符了。 一方是被称为中国钢铁公主的陈宁宁,这位出身于钢铁世家的强硬女性凭借铁矿石贸易起家,转而试图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整合者;一方是把一家长期偏居唐山的地方企业带入中国钢铁业第二阵营的韩敬远,他很早就具备资本的眼光,却不肯顺从于资本的意志。局外人?依靠精明收购打造起一个全球最大钢铁帝国的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Mittal),这次终于要实现在中国控股一家企业的夙愿:在陈宁宁收购失败并退出后,他和韩敬远达成默契,成为东方集团的实际接盘者。 这堪称是中国钢铁业进入整合时代的启幕大戏。在2004年宏观调控中幸存下来的中国民营钢铁公司,在这一轮整合大潮中却成为国有企业、国际大鳄竞相猎食的对象。“5年内,中国钢铁业将进行整合,并出现超大型钢铁公司。”陈宁宁称,“如果你不收购其他公司,你就会被别人收购。”分析师预计,在2010年之前完成重组的前5大钢铁集团将拥有总产能约为2.50亿吨,相当于中国整个钢铁行业预期年产量的近50%,而目前的前十大钢铁厂家的产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35%。对政策决策者而言,这将有效提高中国这一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增加与国际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越过锈迹斑斑的卡内基时代,钢铁,这个传统的夕阳产业在70多年后重新成为淘金者的乐园。类似东方集团这样的中国中等规模的钢铁生产商,在陈宁宁和安赛乐米塔尔眼中,则是理想的控股对象。东方集团旗下的主要资产——津西钢铁位于中国唐山的一个偏僻县城中,如同许多在早期产权不清的中国民营企业一样,它在一开始是为解决引滦入津工程的移民就业而设立的,但在此后的22年间,它却发展为中国最大的钢坯生产和供应商之一,销售突破100亿元,钢材年产能已达500万吨,位列2007年中国钢铁企业第37位。 在某种程度上,津西钢铁的故事是中国钢铁热潮一个缩影。其所在地唐山是仅次于鞍山的中国铁矿集中区,保有量达62亿吨,这里一度有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达上百家,全市钢铁产量占全国7%。这些“钢铁小子”参与了中国“大炼钢铁”之后真正的崛起,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出口国,并直接推动全球铁矿石价格的飞升,并成为中国经济灼热世界矿产资源的一个例证。 对于一直谋求更深度地参与中国这场钢铁业整合游戏的米塔尔来说,成功收购东方集团可视之为一场里程碑式的胜利。但在批评人士眼里,这位收购整合专家这次似乎有点“失去理智”:安赛乐米塔尔提出的不低于6.12港元的收购报价,是东方集团每股净资产的3倍,即使与当前股价相比,也高出1倍多——这家中国中等规模的钢铁公司,真的物有所值吗? 唐山故事 在今年1月的一个周末,当本刊记者到达位于唐山北部的迁西县三屯镇时,津西钢铁年产200万吨中小H型钢工程正在轰轰烈烈进行,已经建起的厂房如同崛起于庞大阵地上的军事堡垒。在其南门,数十辆运输建筑材料的重型卡车围成一圈,依次进出厂区。但与此工业化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周围则完全是一幅中国北方典型的农村景象,冬季的寒冷让大地一片萧条,三轮车、拖拉机、重型卡车交错从津西钢铁办公楼前不停尖叫着驶过。 这里距离迁西县城30里,燕山山脉环绕四周,在这数千亩土地上,各种野心勃勃的变化正同时发生,技术改造、设备升级、新产能提升让津西钢铁已经拥有了200万吨带钢加工能力和100万吨大H钢加工能力,其粗钢产量则达到500万吨,并逐步向600万吨靠近。 但这还不是董事长韩敬远的全部目标,在他的计划中,津西钢铁必须迅速向1000万吨的规模冲刺,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H钢生产基地。为此,津西钢铁在其近万人的“钢铁部队”内发起集资入股,每名普通员工最低入股额1万元,最高3万元,管理层个人入股最高80万元。最终,津西钢铁将出资9.6亿元,当地汇银工贸公司出资2.4亿元,以共同建设200万吨的中小型H钢项目。对津西钢铁来说,这是实现跨越的重要一步。 在负责生产管理的副总经理白金顺的办公室,墙上贴满了项目规划图、战略图,如同一个身处前线的军事指挥所,不断有人进来向他报告各种进展并要求在各种文件上签字。 很多初到迁西的人都无法相信,在这样一个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津西钢铁是如何获得现代钢铁生产所需的秩序和能力。在过去20年中,韩敬远是这方面的一位敏锐觉醒者,现在,他已经将津西钢铁的生产管理授权给总经理冯爱民,自己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唐山大本营之外奔波,在欧洲考察合作伙伴,在北京筹划资本运营。这对一个大半生都在管理工厂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而津西钢铁本身也在经历着“蜕变”。 1981年,26岁的韩敬远还只是自己家乡——唐山市迁西县东荒峪镇铜矿的一位车间主任。这一年,“引滦入津”工程开始动工,将在迁西境内修建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完工,但修建的两个水库却带来很多移民,一直难以安置。1986年,为解决移民问题,天津市拿出一部分资金,迁西县出了一块地,在当地建起了一个小铁厂,年产量14万吨。由于是天津、迁西合建,工厂起了一个新颖的名字——津西铁厂。 1992年,已经是迁西县汉儿庄铁矿矿长的韩敬远被调往津西铁厂担任厂长,被授命挽救这家连年亏损的企业。“他是一个精明而且有眼光的人。”津西钢铁轧钢厂班组长宋乔告诉《环球企业家》。韩敬远很早就在企业内推行相对苛刻的管理制度,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一度让许多员工对这个有着西方资本家风格的管理者颇有意见。 1992-1994年,中国钢铁行业恰好进入一个繁荣期,房地产热带动了建材业的发展,钢铁价格不断上升,韩敬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发展机会,由炼铁开始转向炼钢。但1994年开始,国家着手宏观调控,钢铁行业进入萧条期。到1997年,唐山的市属企业全部败下阵来,张家口地区的地方小钢铁企业基本上全军覆没,而此时的津西钢铁却一枝独秀,仅4个100立方米高炉就实现利润2008万元。 1999年,在国退民进的浪潮下,韩通过复杂操作让津西钢铁实现了MBO(管理层收购),让其成为一家民营性质的钢铁企业。“当时我们的生产销售非常灵活,决策快,建工程的周期短,让津西比国有企业更能抓住市场机会。”宋乔回忆说。而这时的韩敬远则展现出另一种善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在许多钢铁企业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的时候,津西钢铁不断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而且巧妙地将规模控制在国家调控线以下。因此,无论是行业政策中对规模的控制还是在环保方面对落后产能的淘汰要求,津西钢铁都没有遭到大的冲击。2002年,津西钢铁年利润已达5.12亿元,在全国冶金行业中经济效益排第12位,形成了年产钢、铁各200万吨的能力。 几乎和所有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早期故事类似,韩亦懂得如何把握时机,并逃过政策红线的惩戒。当2003年,国家再次开始限制钢铁业的过热投资时,韩敬远则开始考虑调整产品结构,决定投资H型钢的生产。第二年,津西钢铁的母公司中国东方集团在香港上市,由此获得资金支持,开始抢点建设H钢生产线。“如果现在才报这个项目,肯定批不下来了。”津西钢铁一位管理层表示。2006年10月,津西100万吨大型H型钢项目投产,成为国内除莱芜钢铁和鞍山钢铁之外的第三家拥有此生产线的公司。现在,H钢已经成为津西钢铁的支柱产品,其客户包括空中客车在天津的工厂和北京国贸三期等大型项目。 就规模和利润率而言,看似毫不起眼的津西钢铁由此跃入中国钢铁业的第二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