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苏州河》的女孩总喜欢问男友:“如果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如果你们都是潜水员,这个问题就不用问了。 潜水的世界不赞美孤胆英雄,安全潜水的第一条守则是“潜伴守则”。 在接受潜水训练的第一天,教练就会告诉你,必须两人同行,下水前要互相检查装备,你的备用呼吸头不仅是给自己准备的,也是给潜伴准备的,你应该把它放在他(她)最容易拿到的位置。在水里,你们要保持眼神交流,并肩同行。你们用手势进行“交谈”,既是在确认对方无恙,也分享彼此的发现。食指伸直拇指弯曲,那是扳机鱼;手电筒画个圈,是说“I‘m OK”。比手指还小的豆丁海马,伪装成石头的青蛙鱼,两只眼睛未必发现,四只眼睛可能就不会错过。在与陆地上的一切隔绝的海底,不能说话,只听得见自己的呼吸声,如果没有潜伴的陪伴和互动,那是多么地孤独啊。如果你的潜伴正是你的爱人,你们很幸运,能一起做这么浪漫的事,还能在海水的怀抱里把彼此看得更清楚,四目相投,无语胜千言。 潜伴不只是彼此陪伴,还要同进退。她逆水游得吃力,你要等一等拉一把;他的空气快用完了要回到水面,无论你多想继续与难得一见的魔鬼鱼同游,你也应该立即结束潜水。你会抱怨潜伴拖累了你,浪费了你那才吸了10%的压缩空气和好几百块的潜水费吗?反过来,如果出状况的人是你,你的潜伴会如何反应?如果你们会为这些事情争吵,生活中能否和谐相处? 同进退需要信任,这种信任不是每天让潜伴发誓“我一定会像马达一样找你”得来的,是在一次又一次一同潜水中建立起来的。你们彼此熟知对方的潜水习惯,相信对方会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定。你知道,如果你握拳打出“没气”手势,他会毫不犹豫游过来递上他的备用呼吸头;他也知道,如果他掉队跟你失散,你会告诉潜导回去找他。但同进退不是江湖义气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是感情用事的“You jump,I jump”,如果跟潜伴失散,搜寻一分钟仍不见就应当上浮出水。几个月前,东南亚发生了一宗潜水事故,一名持证教练死亡。据参与救援的潜水员推测,死者与男友失散,情急之下进入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洞穴寻找,迷失方向,耗尽空气死去。事实上,她男友已按规定安全上浮,上船后才知道她没有上来。故事令人感动更感慨,关心则乱,训练有素的教练犯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失误,酿成悲剧。 情侣潜水的惊悚版本,属于年仅26岁的美国女孩Tina Watson。2003年,她与新婚丈夫Gabe Watson到大堡礁度蜜月,第一天就溺亡。Gabe称,Tina突然打掉了他的潜水面罩,等他戴上面罩恢复视力时,Tina已迅速下沉,他不及相救,只好出水求援。但Gabe的潜水电脑表记录与此相矛盾。根据种种证据,检察官怀疑是他关上了Tina的气瓶,抱住Tina,待其昏迷后再打开气瓶,造成她溺毙的假象。Tina父亲也指称Gabe在蜜月前夕劝Tina修改了保险合同,指定丈夫为唯一受益人,然而,尸检报告无法证实Gabe有谋杀行为。历经澳、美两国长达9年的调查审判,Gabe的最终罪名是“过失杀人”。Gabe曾多次骚扰Tina墓地、未结案即与一名酷似Tina的女子再婚等周边消息,令这桩水下命案更加扑朔迷离。除了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外,此案件更被改编成电视电影《致命蜜月》,于去年8月公映。 致命蜜月,致命的是潜水,还是爱情?在水中性命相托的潜伴,是否值得信任,经得起考验,不到最后一刻也没人知道,生命中的伴侣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