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终于把自己卖了个好价钱,其创始人张大中无疑是这场收购中最明确的赢家。
本刊记者 崔瑜
一年多之前,国美(www.gome.com.cn)永乐(www.yongle.cn)并购案后,大中的最终去向就成为被反复揣摩和推测的一团迷云。从最初大中高调宣布与永乐的战略性合作协议无效到后来的苏宁(www.cnsuning.cn)频频向大中伸出橄榄枝,重重迹象都似乎表明苏宁大中的合并已经渐渐拨开迷云走向台前。但是在“30亿”的谈判底线最终露脸之前,大中接受了国美至少36亿元的邀请。一场历时弥久弥艰的家电筹码暗战,就此一锤定音。 2007年12月14日晚间,国美电器发布公告称,国美已与大中电器的股东订立收购协议,将以36亿元人民币价格收购大中电器的全部注册股本,由其附属公司国美天津咨询出面,委托银行向第三方战圣管理公司提供36亿元人民币贷款以收购大中电器。 公告蕴含的细节意义耐人寻味。国美以36亿元得到大中61家门店,简单计算,一家门店摊得近6000万元的收购成本,而目前北京地区单家门店开业成本不高于2000万元,很显然,国美此举,并非单从资本层面考虑的收购,大中的品牌意义才是国美下定决心出大手笔的根本原因。 国美总裁陈晓已经有了明确的表示,他认为国美的整合不仅不会削弱大中品牌在北京的优势,还有助于将国美全国性的资源优势注入大中品牌。 从这个层面来讲,36亿元帮助国美成就了一个打破与苏宁反复较量的天平砝码,大中的进入对国美也不仅仅是那61家门店,而是整个家电业品牌的格局再造和品牌重塑。人心向背由敏感的股市波动一览无余:在国美公告全面托管大中电器的当天,苏宁电器股价下跌8%,市值缩水高达80亿元。 在业内还有着这样的传言。据说在张大中与苏宁谈判时曾有表示,如果有竞争对手以高出苏宁2~3亿元的价格,大中电器仍会选择苏宁;而如果竞价超过了5亿元,则“就对不起苏宁了”。黄光裕以超过苏宁6亿的巨资,让踌躇已久的张大中最终下定了“对不起苏宁”的决心。 反观弃局者苏宁,从与大中正式启动谈判到最终宣告退出,历时9月,如今已被外界视为“为他人作嫁衣裳”。从苏宁电器副总裁范志军言之凿凿的“已经接手山西大部分门店”到2007年12月12日苏宁正式发布通告称放弃收购大中,其中牵涉纠葛恐非外人所能想象。能理清的线索不外乎是:收购大中所需付出的30亿元在资本层面是否值得推敲,以及大中与永乐合并案后遗症中的1.5亿元现金归属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按照苏宁的公告,“近期苏宁及财务顾问与大中电器就收购事宜进行了谈判,但双方一直未能在核心条款上达成一致意见。苏宁综合考虑了收购成本、收购风险因素后,决定终止实施该收购事项。”相信这也的确道出了实质所在。 大中并购案敲定之后,仍有后续事件值得持续关注,这就是在国美公告中出现的“不知名的第三方”战圣管理公司。而战圣公司介入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国美将收购大中的36亿现金分付五次从兴业银行委托贷款:2007年12月17日贷出7亿元为第一次,最后一次则是2008年的9月1日。 此举可以表示,即便国美愿意以远远超出大中电器实际价值的36亿元进行收购,但仍持慎之又慎的态度。对国美与苏宁的“一哥”交椅争夺战而言,虽然天平砝码已经开始倾斜,但还未到定论的时候。而对于大中而言,终于把自己卖了个好价钱,其创始人张大中无疑是这场收购中最明确的赢家。尽管,国美对大中高管大肆裁撤的行动已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