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价对保持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但“毒副作用”同样明显。
文/李彤
如果翻出国际油价变迁的旧账: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从3美元骤然升至10美元以上;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又从13美元升至34美元;1998年,石油价格降至10美元一线……人们似乎可以放心等待油价回落。 但以往石油危机中的需求方是发达国家,它们没有实行补贴制度,需求会随价格升高而自然减少。如今,个别国家因此将全球油价飙升归咎中、印需求的强劲增长和补贴制度,并通过多种渠道向中、印施压。 中方在辩解的同时也不是没有反思。2008年6月20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汽油、柴油批发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 由于中国石油(601857行情,爱股,资讯)自给率达50%,国内勘探、开采成本约为每桶20美元。这是我们让国内油价维持相对低位的第一张底牌。第二张底牌就是财政补贴,2006年中国进口原油1.45万吨,2007年为1.59万吨,预计2008年将超过1.7万吨。国内、国际油价巨大的落差由政府慷慨地买单。有了这两张底牌,国际原油一路飞涨,国内油价才能岿然不动。 低油价对保持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但“毒副作用”同样明显: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不利,全社会节能意识淡薄,过分依赖廉价能源,甚至浪费能源的现象随处可见。所以,资源价格不调整,不合理的需求就不能被有效抑制。比如,2008年1~4月我国汽柴油消费量同比劲升15.4%,大排量车受捧、SUV热销…… 更宏观地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基本上依赖的是廉价的资源:廉价的煤、廉价的油、廉价的劳动力……但廉价的路已经走不通。首先,是因为资源有限,煤、石油、矿石等都是不可再生的;其次是环境压力。仅以汽车工业为例,全世界汽车保有量大约为8亿辆,中国等“新兴国家”现在也开始大量购置汽车。照目前势头发展下去,2050年全球就会有32.5亿辆汽车!那要燃烧多少汽柴油,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可见,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