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国内经济出现“冷热不均”宏观调控要开始“防通缩”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应警惕增速回落带 来的通缩威胁

    谈佳隆/上海报道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上半年CPI(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7.9%,GDP(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4%,PPI(工业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6%。

  7月19日,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在上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针对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作出了他的解读。

  “从目前情况来判断,一方面,通胀压力依然很大,价格上涨增幅依然处于高位,另一方面,在消费领域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出现了失衡,使得我国宏观经济又出现了通缩的苗头。所以,目前经济现象中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双重困难影响着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刘伟分析说。

  国内经济“冷热不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2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8436亿元,增长26.8%;农村投资9966亿元,增长23.2%。

  “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是经济过热的根源,”刘伟认为,“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连续66个月保持在24%以上,尽管从客观上看,这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特定发展阶段有必然联系,但从经济模型上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上限为22.5%,超过的话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连续的24%以上增速显然存在隐患。”

  刘伟所谓的“隐患”是指,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拉动了石油、水泥、钢铁等原材料的需求,进而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上涨。但这部分经济的“过热”并不能完全反应我国经济运行的实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在地方政府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同时,“过冷”的问题亦在民营经济中逐步凸现出来。

  经济学家郎咸平就坚持这一观点,他近期曾多次表示: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来看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体,出现了在西方国家较少出现的情况,即在地方政府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过热,而在民营经济方面出现了过冷的情况。

  刘伟认为,“通过多年的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回落,这是存在多方面原因的。从2007年至今的宏观调控较多地采用了货币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这种调控对于地方政府所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效果其实较为有限,因为不少固定资产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它们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投资热情很高,而对利率上调和贷款配额减少的变化并不敏感,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它们效果也不明显。”

  “与之相较,民营企业所面对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由于它们中的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所以通过成本核算获得的周转资金对他们来说特别重要,一旦上调利率或者紧缩银根,贷不到款的中小企业很容易资金链断裂,最终不得不选择关门歇业。进入2008年,银监会要求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从半年调整为一个季度,而往往有政府支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因而使得民营企业发展出现了困难,这一情况已经在粤、苏、浙等省份出现。”刘伟说。

  通缩苗头出现

  在接受专访时,刘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2007年11.7%的GDP增速将是本轮经济周期的峰值,预计经济增速将逐步回落,但这种回落将是高经济增长水平上的回落,幅度不会太大,周期不会超过3年,最乐观的估计明年年底将有望回升。”

刘伟认为,经济增速回落带来的通货紧缩威胁值得警惕。

  今年3月,商务部对600种主要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491种,占82%;供过于求的商品101种,占17%;二者合计占到了99%。

  “从这一数据来看,我国600种主要消费品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刘伟说。

  他对记者表示,有关部门近日公布的一些容易忽视的数据亦应该引起各方对于“通缩”的关注。今年上半年全国的货运量指数同比大幅下降,由去年同期的15%骤减至目前的7%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仓储业的营业税大幅上升。

  “说明货物开始积压在仓储环节。”刘伟认为,货运和仓储作为先行景气指数,预警了经济增速放缓并可能发生衰退的迹象。

  此外,国家统计局综合司7月8日发布的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有所回落: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4.8,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5.8点和8.3点。

  专家表示,从上一轮中国的经济周期来看,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令人担忧,因此今年下半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在防止出现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也应该提振民营经济活力,避免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快速下滑。

  这种担忧并非只存在于学界。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之前的“双防”(防经济过热、防通胀)调整为“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7月27日,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委员会2008年第二季度例会部分内容也对上述决策进行了呼应,并且是自2007年第二季度例会声明中首次提出“稳中适度从紧”之后,一年来首次未提“从紧”。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防范经济下滑已成为下半年重要经济政策基调。

  减税政策或可平衡就业与通胀

  此前,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央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继续采取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使得更多民营企业难以为继,从而使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暴露出来。

  对此,刘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今年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会在抑通胀和保增长之间寻求平衡,而保增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就业,因此,就业数据和通胀数据之间如何寻找平衡点,中央应该会给予充分的考虑。”

  法国巴黎证券(亚洲)董事总经理兼中国首席经济师陈兴动认为,今年下半年,为了避免出现失业率攀升的情况,政府应该不会采取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的九成以上比例,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承担了我国大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从年初以来,新的税收政策、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燃料和原材料价格、人民币升值以及贷款规模的紧缩,构成了对中小企业持续经营的巨大压力,引起了由外贸形势变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产生的叠加影响,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等省的中小企业发生了较为集中的生存困难的情况。

  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我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如果通货膨胀问题抬头,政府可能会不得不采取“双紧”,而如果经济下滑过快的情况出现,也不排除采取“双松”。

  而刘伟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减税”,他认为,针对中小企业的大幅度减税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这样才能“放水养鱼,涵养税源”。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国内经济出现“冷热不均”宏观调控要开始“防通缩”
  据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正在就提高纺织品、玩具等外贸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行研究论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39090.html

更多阅读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仍将适度宽松

 文/庄 健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中,以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实际同比增幅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二季度以来的逐季走高、“V”字形复苏的良好态势。然而,面对接近12%的GDP增幅和日益升高的通货膨胀预期,也有

舆情危机应对的手段有 经济 能源 环境 如何应对“三重”危机

全球性金融危机,能源之争,极端气候变化引发的环境危机让中国重新审视未来发展之路。2010年全球逐步从经济危机的衰退中走出,迈向经济复苏与结构重构的征程。  然而让人忧虑的是,近100年来全球能源消耗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递增,因石油

通缩下的大萧条 彻底走出通缩还需2~3个月

  投资者报(分析员 李静)  3月份,我国CPI同比下降1.2%,降幅较2月份回升0.4个百分点。同时,PPI同比下降4.5%,环比降幅也逐月缩小。  这些数据,令市场看到了通缩回暖的曙光,但中国要彻底告别通缩,至少还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方能作出判

声明:《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国内经济出现“冷热不均”宏观调控要开始“防通缩”》为网友出人头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