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被炒得沸沸扬扬,这场来自美国的“流感”让中国企业有些许感冒也未尝不是好事
□文/李银莲
眼下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被炒得沸沸扬扬,这场被视作美国经济“感冒”症状的危机俨然正被夸大为世界经济的“流感”。 次贷危机,全称次级房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是指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以及短期利率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大幅上升。同时,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表面上看,这场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经济事件和我国没有多大关系,但将其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看,就不仅仅是和美国有关。中国国家海关总署在2008年1月1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738万亿美元,全年出口总额为1.21802亿元,累计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其中美国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从美国进口693.8亿美元,出口2327.0亿美元,顺差1633.2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出口的产品一半是在美国市场上被消费的。 根据通常的情况,一个家庭最大的支出是购房和教育投入。后者相对来说比较固定,而前者则受政策以及市场的影响较大。一旦还款额度增大,那家庭日常开销的预算就会削减。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统计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2月份我国贸易顺差为85.55亿美元,是自2007年10月以来连续第五个月下降。在企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的同时,这场来自美国的“流感”已经让不少中小企业出现了“感冒”的症状。然而世界能不能离开“中国制造”呢?答案是否定的。畅销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里,作者萨拉向我们展示了在这场冒险中,她不得不让儿子穿68美元的“意大利”鞋;为该选人道的“中国制”捕鼠器还是非人道的“美国制”捕鼠器而挣扎。显然,在日常消费品的选择上,价廉物美是所有人的选择。而中国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中,绝大多数正是玩具、服装和日用品等产品。也就是说,这场次贷危机尽管让美国消费者花钱更谨慎了,但对于“中国制造”的产品而言,反而可能是一个新的机遇。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一直是中国企业出口的主要形态。一把在加州商场售价7美元的玩具剑,在义乌为其加工的企业每件产品只赚1分钱,但是贴牌之后经销商可以赚5美元。目前减少的订单中有不少部分是因为贴牌经销商无法保证利润而退掉的。换个角度想,要是这家加工企业自己出口产品给加州的商场,哪怕只是卖5美元,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这中间双方差的就是一个接洽的通道。在过去,这个通道中挤满了各级经销商,而电子商务的应用,则给了企业一个直接面对终端市场的机会。 中国企业能从这种直接的交流中赚钱,美国消费者能省钱是电子商务在外贸应用中能产生的第一重效应。中国企业借由这个机会,尝试改变在贸易链中受制于人的末端地位,是第二重效应。第三重效应则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廉价却影响力广泛的平台,企业能够跳脱贴牌经销商桎梏,低成本创立和树立自己的企业品牌,为“中国制造”与我们周边正虎视眈眈制造业市场的越南、印度甚至柬埔寨之间的竞争抢占制高点。 在医学上,感冒其实是一种人体免疫力被攻击的信号,表明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了隐患。从这个角度看,这场来自美国的“流感”让中国企业有些许感冒也未尝不是好事。中国经济在过去迅猛发展而产生的例如产业升级缓慢等问题在这次危机中显出端倪,也让一些更好的发展途径得到重视。毕竟,要到了“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才是真正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