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价时代结束了,低粮价时代正在结束。
撰稿·汪伟(记者)
“油又涨了。” “还要涨。” 邓新荣夫妻俩逛超市的时候,看到5升装“鲁花”花生油现价是128元,比几个月前涨了十几元。两人挤在一堆人里,上下比较了一番,最后放弃了花生油,邓新荣把一桶5升装的“金龙鱼”调和油搬到购物车里。两人抱歉地从一群老人中挤了出来。 中国猪肉涨价的速度太快,某种程度上冲淡了对其他食品涨价的关注。其实,从肉蛋禽奶到面粉和大米,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和幅度涨价。食用油价涨得早,从2006年下半年就起步了。面粉和大米涨幅不大,则得益于国家陆续向市面上抛出了国家储备粮,平抑了价格骤升的势头。 价格上涨,在经济学家看来,要么是商品供应不足,要么是钞票发得太多。两者必居其一,或者两者同时发生。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两年里,除了猪肉产量减少,中国的农产品生产并没有发生异常显著的变化,粮食生产稳中有升,2007年产量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也没有急剧增长。在供求平衡的情形下,中国的粮食涨价看上去更像是单纯的货币现象。 但粮食专家不这么认为。 “这一轮粮食涨价是长期的、世界性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黄季焜说,“它将终结100年来农产品价格长期下降的历史。低价农产品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纪元。” 粮食专家们纷纷提醒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要准备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前所未有的涨价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农产品(如小麦、大米、玉米、大豆和油料等)价格一直与世界市场保持着紧密的联动。很少有人注意到,2007年底,小麦、大米和玉米的联动突然中断了。 在国际粮食价格急剧上涨的时候,2007年底,中国开始控制以至禁止粮食出口,并且向市场投入了大量国家储备粮,平抑粮价的上涨势头。中国居民的“米袋子”一直保持着充足的供应,价格也相当平稳。这多少使我们忽略了世界粮价的真实走向。 但大豆和油料的价格,却继续与国际市场价格保持着联动关系。在最近10年内,中国消费的食用植物油总量增长了1倍多,2007年人均消费量达到了17公斤。加上国内养殖业对豆粕需求量的增加,中国大豆和食用油的生产无法自给,只能求诸国际市场。大豆是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也是在中国观察世界粮价的窗口和晴雨表。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838万吨,大豆3082万吨,分别比2006年增加169万吨和258万吨。由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全年激升75%,中国的食用油价格也一路上扬。 数据显示,大豆并不是2007年涨价幅度最大的农作物。去年小麦价格上涨112%,玉米价格也上涨了47%,都达到了近十年来的最高价位。 低粮价时代的结束 涨价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到目前仍没有终结的迹象。世界粮食市场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长时间的涨价。 二战结束以后,发生过两次世界性的粮食涨价。第一次发生在1973-1974年,第二次发生在1994-1995年。两次涨价的幅度都要大于目前这一轮涨价。不同的是,它们都只持续了一年左右。 芝加哥期货所是世界上第一个期货交易市场,这里的农产品期货价格可以反映出市场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在1970年代和1990年代的涨价潮中,一年期农产品期货价格远远低于现货价格,说明市场相信涨价是短期现象。根据经济学的规律,价格上升将刺激生产,供应增加,粮价就会随之回落。后来的事实证明,期货市场的判断是正确的。 现在的芝加哥期货市场上,2009-2010年生产周期的粮食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相当,长期还有走强趋势。这说明,在经历一年多的上涨之后,涨价的预期又蔓延到了一年以后。 在涨价预期的控制下,粮食出口国出现了惜售现象。去年,阿根廷政府将大豆出口税从27.5%提高到35%,小麦的出口税从20%提高到28%。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出口关税从1%左右提高到了6.5%。而粮食进口国则开始鼓励进口。在遭遇了2007年的洪涝灾害之后,俄罗斯降低了农产品进口关税,并开始对部分进口实施补贴。粮价一涨,世界上的低收入家庭首先感到恐慌。在墨西哥和印度,买不起粮食的饥民爆发了骚乱,而在阿根廷和印尼,骚动针对的是出口税率上升。涨价引发的骚乱成了许多国家的政府最头疼的事。在巴基斯坦和埃及,政府对大饼的生产和销售进行了严格的监管,防止商人就地涨价。 很多人都想知道涨价将持续到什么时候。国际粮食研究所认为,供需缺口最大的玉米有望在2010年以后达到供需平衡。但是粮食价格不会因此下落,最好的可能是保持高位运行,但多数研究人员认为,10年之内,谷物价格至少还要在现在的水平上上涨10%,涨幅最高可能达到20%。 随着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低油价时代已经结束了。下一个结束的,也许就是低粮价时代。 涨价如何而起 令人困惑的是,在粮食价格暴涨的2007年,全球农产品生产并没有发生突发性下降,而是保持着平稳的增长趋势。除了大豆面积受玉米面积扩大影响而出现下降外,2007年全球玉米、小麦和稻谷生产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9.4%、2.0%和1.2%。 全球粮食储备量在2007年也没有发生突发性的下降。全球粮食储备量虽然在2000-2004年逐渐下降,但2004年以来全球粮食储备量下降幅度不大或基本稳定。 随着亚洲居民收入增加,世界对粮食的需求量正在加大,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导致价格暴涨。那么,前所未有的涨价是如何形成的呢? 粮食涨价一路走高,让人自然联想到同样涨价不止的石油。石油涨价正是引发1970年代和1990年代粮食涨价的主要原因。石油涨价使得机械化农业的生产和运输成本骤升。同时,石油制品,比如化肥,也跟着涨价,会进一步推高农产品的价格。 从1980年代中期到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每桶20-40美元的水平,2006年以来,原油价格突然快速上涨,达到目前每桶110美元左右的水平。糟糕的是,这次石油涨价不同以往。它不仅仅是提高了农产品的成本,而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后续效应比油价本身带来的问题更严重。 拉动油价上涨的一个因素是亚洲新兴市场高速发展的经济。1990年代中期,全球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不到3%,现在已经超过了5%。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贡献最明显。前者的年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10%,后者也维持在10%左右。新兴市场的增长部门集中在加工制造业,每时每刻都需要石油。 亚洲的工业化进程是历史性的。18世纪以来,大多数亚洲国家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跨入现代国家行列的机遇如此触手可及。这一进程的成败关系到数十亿人口的福利,因此,对石油的需求只会继续增加。未来的亚洲,从事农业的人口将越来越少,石油越来越贵,粮食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粮食价格也一样。 石油价格飞涨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生活方式构成了威胁。美国和欧盟都在积极开发新兴能源,以缓解油价的压力,其中,生物能源被寄予了厚望。将玉米或者甜菜转变成乙醇或生物柴油的技术已经很成熟,生物能源行业生产规模日渐扩大。这缓解了能源方面的压力,因此受到政府的鼓励,但是却与亚洲工业化的后果殊途同归,造成了粮食涨价。 生物能源技术最重要的效应是将能源市场和粮食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石油不再只是通过加大生产和运输成本带动粮价。石油涨价将直接带动生物能源涨价,由此加大市场对作为能源原料的玉米的需求,带动玉米价格。由于种植玉米的利润更高,越来越多的土地种上了玉米,导致小麦和大豆种植面积缩小,价格也开始上涨。 这条传递涨价的链条如此清晰,使粮食专家认识到,只要今天的世界对石油的需求居高不下,只要石油的价格一直上涨,世界粮价就将进入一条上升的快车道。能源是比粮食大得多的市场,前者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将在脆弱的粮食市场掀起轩然大波。这将是未来粮食市场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