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也是脆弱的,需要尽快调整粮食价格,使国内粮价与国际接轨
文/时寒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表示,粮食和石油价格上涨可能“严重削弱”多达75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警告称,如果农业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那么,即使石油价格保持稳定,“一些政府将无法继续让国民吃饱,同时保持经济稳定。”八国集团财长会议发表的公报也称:“高涨的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油价和粮食价格,对全球稳定增长构成严重挑战,对最为脆弱的国家造成严重影响,并可能加剧全球通胀压力。”粮食危机已经导致多个国家社会矛盾激化。世行发布的报告称,未来时间,墨西哥、也门等33个国家可能面临“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确保粮食安全成为许多国家的首要选择。 拜天气所赐,我国连续四年粮食大丰收,使得我国在这轮全球性粮食危机中“风景这边独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国内粮价远远低于国际粮价,本身就是一大隐患。最近,全国各地海关都相继查获大量粮食走私出口案件,粮食向外走私,要承担运输成本和被查获的风险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走私依然猖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的差距是何等之大。如果国内粮价不尽快与国际粮价接轨,这种走私现象将越来越严重。 我国粮价曾经高于国际粮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前的1999年,我国小麦价格普遍比国际市场高出30%以上,但到2007年,差距就已经颠倒过来。主要原因是,国际粮价在此区间一直出于上涨状态,而国内粮价变化不大。以泰国大米价格为例,2007年底,泰国大米曼谷FOB(船上交货)价格为每吨350美元左右,到了2008年4月份,价格就直线上升到1000美元/吨,几个月时间飙升了186%。从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看,国际大米价格高出国内4倍,小麦价格比国内高出250~500元/吨。 国内的低粮价现象继续维持,将面临诸多风险。 其一,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价差进一步拉大,粮食走私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而日益增多的粮食走私将减少国内市场的粮食供应,从而埋下隐患。应该认识到,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需求是刚性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就会导致严重后果。以目前全球粮食贸易总量来衡量,中国庞大的粮食需求根本无法通过粮食贸易得到缓解。 其二,国内粮价远远低于国际粮食价格,导致国内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降低。在不少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仍然主要源于种粮,粮价保持低迷状态,将影响到农民的种粮投入。事实上,不少农民舍不得投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了大面积农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的现象。 其实,在粮食安全方面,中国应该比西方国家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第一,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第二,粮食库存越来越少。目前,许多国家的粮食储备已降到历史最低点,而国内也爆出一些粮库是空的。这些粮库虚报库存数字,以骗取财政补贴。第三,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在十年内减少了1.24亿亩,离18亿亩的红色警戒线已是咫尺之遥。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是脆弱的,要消除粮荒隐患,需要尽快调整粮食价格,使国内粮价与国际接轨,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鼓励全社会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同时,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并低价向农民提供良种,提高单位亩产产量,使我们的粮食安全更有保障,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时寒冰《上海证券报》评论主编